本文介绍了一例引人入胜的历史医学案例:1923年,一名24岁男性因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如今被认为是由流感合并细菌感染引发的并发症所致。通过这一病例,医学专家回溯了1918年毁灭性的流感大流行,梳理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流感认知、监测和预防接种方面取得的重大科学进展,同时揭示了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疫苗公平分配等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持续挑战。
认识流感:百年大流行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目录
- 病例介绍:24岁男性患者
- 体格检查与发现
- 鉴别诊断
- 1918年流感大流行
- 流感病毒的发现
- 首批疫苗的研发
- 流感监测系统
- 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
- 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
- 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
- 当前流感防护现状
- 对未来大流行的启示
- 信息来源
病例介绍:24岁男性患者
1923年3月,一名既往健康的24岁男性因严重呼吸道症状就诊于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发病初期表现为全身乏力、头痛及背痛,持续三天后症状加重,患者多数时间卧床不起。
入院前一天,出现发热、干咳及剧烈寒战,需蜷缩成胎儿体位缓解颤抖。每4小时服用648毫克阿司匹林后,头痛与背痛略有减轻。入院当日晨起时出现呼吸困难,伴胸骨下端胸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
体格检查与发现
查体显示:直肠体温39.5°C至40.8°C,心率92-145次/分,呼吸频率28-58次/分。患者呈急性病容,虽裹多层毛毯仍寒战不止。
呼吸浅快伴费力,频繁剧烈咳嗽,咳粉红色粘稠脓痰。咳嗽引发胸骨下端剧痛。
检查发现:
- 心音规整,心尖区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
- 右背部肩胛下区呼吸音减弱
- 未闻及啰音或胸膜摩擦音
- 白细胞计数3,700-14,500/μL,中性粒细胞占比79%
- 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胸部X光显示双肺斑片状实变,以右上叶和左下叶为著,提示肺炎。左肺门区饱满,疑为淋巴结肿大。
治疗四天后病情恶化:痰液脓性加重,左下背部叩诊浊音增强,患者最终于住院第四日死亡。
鉴别诊断
医学专家分析认为,患者很可能罹患流感,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肺炎及潜在脓胸。此病例发生于1918年大流行后五年,流感为首要疑诊。
该案例为了解百年间流感诊断、治疗与预防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窗口。
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大流行(误称"西班牙流感")实际始于美国:首例于1918年3月4日确诊于堪萨斯州军营,随后哈斯克尔县医生报告18例重症(含3例死亡)。
战时美国政府隐瞒疫情严重性。历史学家约翰·巴里指出:"政府系统性隐瞒真相"。因西班牙中立国公开报道疫情,故得误称。
大流行破坏力惊人:
- 1918年9-12月美国死亡30万人
- 死亡数为1915年同期的10倍
- 全球感染超5亿人
- 预估死亡1亿人
当时仅阿司匹林与鸦片可用,唯一有效干预是输注康复者血液(现称恢复期血浆疗法)。
流感病毒的发现
多年间病原体被误判为流感嗜血杆菌。1933年威尔逊·史密斯团队通过雪貂实验首次分离出病毒:将患者喉部滤液接种雪貂后成功诱发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员查尔斯·斯图尔特-哈里斯因感染雪貂喷嚏而染病,由此证实病毒人际传播能力。
首批疫苗的研发
1936年弗兰克·伯内特发现鸡胚培养病毒技术(沿用至今)。1940年托马斯·弗朗西斯与乔纳斯·索尔克研制首支疫苗,美军优先接种。
1942年证实疫苗有效性,1946年批准民用。数据表明未接种者感染率是接种者的10-25倍。
流感监测系统
1954年美国CDC建立首个监测系统,WHO于1952年组建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现涵盖114国家的144个监测中心。
当前CDC监测体系基于四大支柱:
- 实验室检测(100家公卫实验室+300家临床实验室)
- 门诊监测(3,400家机构报告1亿次就诊)
- 住院追踪(FluSurv-NET覆盖9%人口)
- 死亡登记(死亡证明与儿科死亡监测)
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
疫情始于1957年初中国南方,H2N2亚型由禽流感病毒与人类毒株重组形成。当时中国未加入WHO,疫情预警来自美国微生物学家莫里斯·希勒曼。
病毒通过返美军人传入,呈现两波流行:
- 第一波(1957年10月):主要侵袭学龄儿童
- 第二波:老年人死亡率显著升高
美国仅18%人口接种疫苗,但疫情仍导致:
- 本国2000万感染病例
- 11.6万人死亡
- 全球100-400万人死亡
疫苗在疫情高峰前挽救超百万美国人生命。
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
1968年7月始于中国,两周内香港录得50万病例。H3N2亚型因基因突变增强传播力,但既往暴露提供部分交叉保护。
虽传播广泛,病情较前两次温和:
- 全球死亡100万人
- 美国死亡10万人(多为长者)
单价疫苗于疫情高峰后才投入使用。
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
2009年3月始于墨西哥,H1N1亚型为禽、猪、人病毒三重重组。全球影响包括:
- 感染7-14亿人
- 超额死亡28.4万人
- 美国6000万病例,27.4万住院,1.25万死亡
季节性疫苗对H1N1无效,特异性疫苗10月上市时美国已达疫情峰值。最终27%人口接种,学龄儿童通过校计划接种率达40%。
当前流感防护现状
WHO每年更新两次疫苗配方,近20年平均有效性40%-55%。接种率呈现差异:
- 全美约50%人口接种
- 65岁以上群体达75%
- 参保者接种率50%
- 无保险者仅15%
儿童疫苗计划成功缩小差距,拟推行的成人疫苗计划可惠及2500万未参保者,但目前尚未获资金支持。
COVID-19期间CDC开发RESP-NET监测仪表板,但随着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结束,住院数据上报转为自愿性质。
对未来大流行的启示
1918年以来科学长足进步:病毒识别、疫苗研发与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但社会层面挑战依旧:
政治意愿与社会契约进展停滞。监测依赖自愿上报,缺乏两党对标准化报告的共识。社区防护意识薄弱,沟通障碍助长谣言传播。
约翰·巴里警示:"文明无法在人人自危中存续"。诊断表明:虽科技进步,但制约其应用的社会瓶颈仍未突破。
未能汲取历史教训导致医疗公卫体系碎片化。COVID-19暴露的系统性缺陷,须转化为强化未来大流行应对的实际行动。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病例27-2024:一名患有疼痛和呼吸困难的24岁男性
作者:罗谢尔·P·瓦伦斯基,梅里代尔·V·巴格特,凯西·M·陈,乔-安妮·O·谢泼德,大卫·M·杜津斯基,丹尼斯·C·斯格罗伊
出版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4年9月5日
数字对象标识符:10.1056/NEJMcpc2402491
本文基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行评审研究进行患者友好型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