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类癌是一种罕见且生长缓慢的癌症,占所有肺癌病例的比例不足2%,通常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其生存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此类肿瘤可分为典型类癌(低级别,5年生存率为90%)和非典型类癌(中级别,5年生存率为60%),其中80%发生于肺部中央,20%位于周边区域。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从I期疾病的93%到IV期疾病的57%不等,仅有3%的患者会出现类癌综合征症状。
认识肺类癌:患者全面指南
目录
什么是肺类癌?
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起源于肺部的特殊细胞。这类肿瘤仅占所有肺癌病例的不足1%,远低于其他类型。与多数肺癌不同,肺类癌与吸烟无关,且通常生长缓慢。
根据显微镜下表现和生物学行为,肺类癌分为两类:典型类癌为低度恶性,每2平方毫米有丝分裂数少于2个,无组织坏死;非典型类癌为中度恶性,每2平方毫米有丝分裂数为2-10个,伴有坏死区域。典型类癌占85-90%,非典型类癌占10-15%。
肿瘤位置分布明显:约80%位于中央气道附近,20%发生于肺外周。尽管生长缓慢,所有支气管类癌均被视为恶性,具有转移潜力。
病因与风险因素
肺类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虽然吸烟不是直接致病因素,但非典型类癌患者中吸烟者比例高于典型类癌。
某些环境因素可能增加风险,如特定空气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但需更多研究证实。极少数情况下,肺类癌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综合征)伴发,这是一种影响激素分泌腺体的遗传性疾病。
研究发现,非遗传性病例中MEN-1基因有时也会失活,提示肿瘤发展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这解释了为何此类肿瘤偶有家族聚集性,尽管多数病例无家族史。
肺类癌的发病群体
肺类癌可发生于5岁至90岁人群,诊断平均年龄约50岁,非典型类癌通常比典型类癌早发10年。约8%的病例在青少年时期确诊,使其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肺部肿瘤。
白种人发病率较高,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
近几十年来,肺类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归因于影像技术进步提高了检出率,而非实际发病数增加。
症状与临床表现
约25%的患者无症状,肿瘤常在无关检查中偶然发现。症状多与肿瘤位置和大小相关。
最常见症状包括:
- 持续性咳嗽或喘息
- 咯血
- 气道阻塞导致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相关症状
- 部分病例出现喘鸣(高调呼吸音)
少数患者(不足3%)可能出现类癌综合征,症状包括:
- 面部潮红(发红发热)
- 呼吸急促
- 高血压
- 不明原因体重增加
- 多毛症
- 哮喘样症状
大多数肺类癌为“内分泌静默型”,不产生足以引起明显症状的激素量。若出现激素相关综合征,可能包括类癌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皮质醇过量)和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过量)。
诊断流程
诊断需多种方法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通常始于血液检测,包括血浆嗜铬粒蛋白A、全血细胞计数、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以建立基线并检测激素分泌。
若症状提示激素分泌,需进行特定检测:
- 尿5-羟吲哚乙酸(5-HIAA)检测血清素代谢
- 血清皮质醇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水平检测库欣综合征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检测疑似库欣病
-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水平检测肢端肥大症
支气管镜检查至关重要,因多数肿瘤位于中央且可见。医生可直接观察并取组织活检,但操作有出血风险。
影像学检查提供关键信息:
- 标准胸部X线检出率约40%
- 静脉增强CT是影像学评估金标准,通常显示边界清晰、略呈分叶状的圆形肿块
先进影像技术有助于鉴别:
- FDG PET扫描可区分类癌与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
- 奥曲肽SPECT和镓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提高检测灵敏度
- 铟-111标记奥曲肽成像增强诊断、分期和复发监测能力
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提供最佳治愈机会。手术范围取决于肿瘤类型、位置、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
无淋巴结转移的典型类癌可行局限性切除(如楔形或肺段切除)。较大或中央型肿瘤常需肺叶切除。若肿瘤累及主气道,可实施支气管成形术,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肺功能。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因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已成为首选。研究证实VATS疗效优异,在技术可行时作为标准术式。
术后辅助治疗仍有争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对III期非典型类癌考虑顺铂和依托泊苷化疗±放疗。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主张对淋巴结阳性的非典型类癌进行辅助治疗,但不推荐用于典型类癌。
晚期或转移性疾病治疗选择包括:
- 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症状和延缓进展
- 化疗方案(顺铂/依托泊苷或替莫唑胺/卡培他滨)
- 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无进展生存期达9.6个月(安慰剂组3.6个月)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靶向血管生成
预后与生存率
预后取决于肿瘤类型、分期、患者年龄和手术切除完整性。总体预后优于其他肺癌,尤其在早期发现时。
五年生存率随分期变化:
- I期:93%
- II期:84%
- III期:75%
- IV期:57%
肿瘤类型影响显著:典型类癌五年生存率约90%,非典型类癌约60%。淋巴结转移是不良预后因素,具体影响仍在研究中。
其他不良因素包括:手术切除不彻底、高龄、男性、周围型肿瘤、高TNM分期和整体健康状况差。2015年欧洲研究证实,年龄增长、男性、周围型位置、高分期和低功能状态均与更高死亡率相关。
潜在并发症
肺类癌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多与位置和生物学行为相关。位于主气道的肿瘤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咯血,需紧急处理。
激素相关综合征罕见(不足3%),但属重要并发症:
- 类癌综合征:血清素分泌导致潮红、腹泻、喘息
- 库欣综合征:皮质醇过量引发体重增加、高血压、糖尿病
- 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过量导致手足肥大、面容改变
吸烟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或其他吸烟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接受胸部放疗者二次癌症和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升高。其他烟草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会影响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长期监测
治疗后需长期监测,以防复发或转移。随访方案与其他肺癌相似,需定期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通常术后第一年每2-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胸部X光或CT扫描。
第一年后建议每年随访一次,持续10年。但现行指南指出,淋巴结阴性、直径小于3厘米、手术切缘清晰且无多灶性病变的典型类癌可能无需密集监测。持续监测的必要性取决于个体因素,包括肿瘤特征、治疗反应及整体健康状况。
医疗团队在长期治疗中至关重要。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内科与胸外科医师的多学科协作有助于全面诊疗,处理并发症,管理副作用,并及时识别复发迹象。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肺类癌肿瘤 - StatPearls - NCBI书架
作者:法滕·利马耶姆、穆罕默德·阿里·塔里克、乌兹玛·伊斯梅尔、杰森·M·瓦伦
机构:突尼斯埃尔马纳尔大学突尼斯医学院;塔沃健康中心;专科护理诊所;上州医科大学
出版详情:StatPearls Publishing;2025年1月-
最后更新:2023年6月15日
这篇患者友好型文章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书架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