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恶性胸膜间皮瘤:病因、治疗与新希望
目录
引言:什么是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侵袭性癌症,起源于肺脏内膜(胸膜)。它占所有间皮瘤病例的90%,通常在晚期才被确诊。令人遗憾的是,仅有5-10%的患者在诊断后能存活5年。虽然石棉暴露是主要诱因,但遗传突变等其他风险因素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工作场所安全措施的改进,美国每百万人中的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14人降至2015年的11人。然而,英国的数据仍显示每百万人中有77人死亡。尽管预防工作取得进展,治疗手段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本综述将探讨现有疗法效果有限的原因,并分析免疫疗法等具有前景的新策略。
间皮瘤的病因
石棉暴露是大多数间皮瘤病例的致病因素。20世纪60年代南非的一项里程碑研究发现,所有33名接受检查的患者均有显著石棉接触史。石棉因其耐火和耐用特性曾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致癌性,现已在许多国家被禁用。俄罗斯(2017年71.02万公吨)、哈萨克斯坦(19.27万吨)和巴西(13.5万吨)仍在开采,并出口至高消耗国家如印度(31.8万吨)和中国(23.5万吨)。
该病具有20至50年的潜伏期。虽然石棉纤维和慢性炎症会引发癌变,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活性氧物种会损伤DNA,导致基因突变。遗传因素也参与其中:
- 超过10%的患者存在种系突变(遗传性DNA改变)
- BAP1基因突变在小鼠和人类中均会加速间皮瘤进展
- PALB2和BRCA1/2等DNA修复基因缺陷会增加患病风险
类型与分子特征
间皮瘤主要有三种亚型,预后各不相同:
- 上皮样间皮瘤(占病例50-60%):生存前景最佳
- 肉瘤样间皮瘤(10%):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疗
- 双相型间皮瘤(30-40%):混合了上述两种亚型特征
最新研究表明这些亚型属于一个连续谱系,而非完全独立的类别。分子分析显示肿瘤抑制基因频繁发生突变:
- BAP1(在上皮样病例中60%缺失)
- CDKN2A
- NF2
- SETD2
BAP1缺失与癌前病变相关,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症状与诊断
多数患者因早期病情进展缓慢而延误就医。主要症状包括:
- 呼吸困难(由胸腔积液或肺部受压引起)
- 胸痛(提示肿瘤侵犯)
- 疲劳、体重减轻和夜间盗汗
诊断需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
步骤1: 胸部CT扫描,必要时辅以PET-CT或MRI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步骤2: 胸腔积液分析或组织活检。活检对肉瘤样亚型的诊断更为可靠。
步骤3: 使用标志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例如:
- 阳性标志物:钙视网膜蛋白、Wilms肿瘤1抗原
- 阴性标志物:甲状腺转录因子1(用于排除肺癌)
BAP1核染色缺失有助于60%的上皮样病例确诊。
分期与预后
最新的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NM系统(第8版)依据以下因素进行癌症分期:
- 肿瘤大小/侵犯范围(T)
- 淋巴结受累情况(N)
- 远处转移(M)
然而,分期系统存在局限性。尸检研究揭示了肿瘤常隐藏扩散至:
- 淋巴结(53%的病例)
- 肝脏(32%)
- 骨骼(14%)
- 大脑(3%)
组织学亚型显著影响生存期,但未纳入TNM分期考量。上皮样患者通常比肉瘤样患者存活时间更长。
当前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取决于癌症分期、亚型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所有治疗均包括症状管理。
胸腔积液管理
通过引流积液(胸腔穿刺)缓解呼吸困难。可选方法:
- 临时引流联合滑石粉胸膜固定(成功率与手术相当)
- 留置导管
- 手术(并发症风险较高)
手术
手术旨在切除可见肿瘤,但无法根治。主要有四种术式:
- 部分胸膜切除术: 切除部分胸膜
- 胸膜剥脱术: 切除受累胸膜
- 扩大胸膜剥脱术: 附加膈肌或心包切除
- 胸膜外肺切除术: 切除肺、胸膜、膈肌及心包
MARS试验显示根治性手术患者的生存期反而较短(14.4个月 vs. 未手术组19.5个月)。正在进行的MARS2试验正在评估创伤较小的手术联合化疗的效果。
放射治疗
尚未证实能改善生存。SAKK 17/04试验发现术后放疗未能延长无复发生存期。放疗有时用于预防穿刺通道种植转移,但PIT和SMART两项主要试验均未显示其益处。
肿瘤治疗电场
这种FDA批准的设备通过电场与化疗联用。基于一项无对照组的2期研究获批准,其实际疗效仍有待确认。
系统治疗
一线化疗: 顺铂+培美曲塞将生存期延长至12.1个月,优于单用顺铂的9.3个月(EMPHACIS试验)。添加贝伐珠单抗(MAPS试验)可进一步将生存期提高至18.8个月,但会增加副作用。
免疫疗法突破: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将生存期延长至18.1个月,优于化疗的14.1个月(2020年获FDA批准)。对于复发患者,单用纳武利尤单抗较安慰剂延长生存期3个月(CONFIRM试验)。
间皮瘤治疗的未来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 免疫疗法组合(如检查点抑制剂联用)
- 初始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 长春瑞滨化疗试验(结果预计2021年公布)
- 靶向BAP1及其他遗传通路
深入了解间皮瘤的分子异质性有望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患者的临床意义
这些进展意味着:
- 免疫疗法(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现已成为一线选择,可改善生存
- 手术价值尚不明确——建议寻求第二诊疗意见
- 基因检测可能揭示遗传风险(如BAP1突变)
- 临床试验为获取新疗法提供途径
务必讨论治疗毒性;例如,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虽能有限延长生存,但会增加副作用。
当前认知的局限性
仍存在以下关键空白:
- 尚未识别出石棉特异的突变特征
- 分期系统未涵盖尸检发现的隐匿转移
- 手术试验样本量不足(如MARS试验仅50人参与)
- 免疫疗法的长期数据尚待完善
- PD-L1等生物标志物无法预测治疗反应
分子异质性使得“一刀切”的治疗策略效果有限。
给患者的建议
基于现有证据:
- 通过活检和BAP1检测确认诊断
- 讨论将免疫疗法作为一线治疗(如符合条件)
- 选择诊治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以确保准确分期
- 考虑参与临床试验以获取新疗法
- 早期处理症状: 积极管理呼吸困难和疼痛
- 遗传咨询: 如有家族史提示BAP1综合征
对于复发患者,可选择再次使用铂类-培美曲塞或尝试长春瑞滨。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 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视角
作者: Sam M. Janes, M.D., Ph.D., Doraid Alrifai, M.D., Ph.D., and Dean A. Fennell, M.D., Ph.D.
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23日
DOI: 10.1056/NEJMra1912719
本文基于原出版物的同行评审研究,以患者易懂的语言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