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综合指南详细解读了针对CT或MRI扫描中偶然发现的骨病变的最新诊疗规范。由骨成像专家制定的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明确提出了以下分类建议:可安全忽略的病变、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的病变、需长期随访观察的病变,以及需立即进行活检的病变。该指南旨在推动对这些常见影像学发现采取统一规范的临床应对策略,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患者焦虑和医疗干预。
(注:根据临床术语规范: 1. "management" 译为"诊疗"以符合中文医疗语境 2. "Bone-RADS"首次出现时展开为"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并标注英文缩写,后续可使用缩写 3. "biopsy"采用大陆标准术语"活检" 4. 保持"CT/MRI"不译符合医疗惯例 5. "procedures"译为"医疗操作"避免字面直译 6. 使用主动语态和中短句结构,如"明确提出了以下建议" 7. 所有HTML标签和属性保持原样)理解意外发现的骨病变:患者骨报告与数据系统(Bone-RADS)分类指南
目录
- 引言:为何这些指南至关重要
- 指南涵盖范围
- 骨病变如何分类
- 四种处理类别(Bone-RADS)
- 评估CT检出的骨病变
- 评估MRI检出的骨病变
- 重要临床因素
- 指南无法判定的情况
- 患者建议与后续步骤
- 信息来源
引言:为何这些指南至关重要
在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意外发现孤立性骨病变的情况十分常见。尽管这类发现普遍存在,但此前一直缺乏明确统一的处理指南。为此,骨骼放射学会召集了12位骨影像专家和1位骨科肿瘤外科医生,共同制定了基于证据的处理流程。
专家团队回顾了现有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创建了骨报告与数据系统(Bone-RADS)。该系统为放射科医生(尤其是非骨专科医生)提供了清晰的判断路径,帮助他们决定何时可以安全忽略骨病变、何时需要进一步影像检查、长期监测,或立即进行活检并转诊专科。指南在发布前经过了放射学界的广泛评议和修订。
本指南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统一、基于证据的建议,在处理意外骨发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焦虑、额外检查和操作。系统特别注重正确识别无需处理的真性良性病变,确保患者不会因无害发现而接受不必要的随访。
指南涵盖范围
本指南专门针对成人CT和MRI检查中意外发现的孤立性骨病变。专家委员会聚焦单一病变,因为多发病变常提示转移癌或系统性疾病,通常无论影像特征如何都需要活检和肿瘤科转诊。指南不适用于儿童,因为儿科患者的骨病变类型和骨髓表现具有特殊性,需单独考虑。
算法专为与影像检查原因无关的病变设计。例如,在肩部MRI检查肩袖疼痛时发现的骨病变,若未引起肩部症状,则视为意外发现。指南有助于判断该病变是否需要关注或可安全忽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南提供的是评估框架,不能替代专家的临床判断或个体化情况。它们标准化了常见发现的处理方法,但不涉及手术、放疗、化疗或消融治疗等高级决策,这些已超出其范围。
骨病变如何分类
骨病变根据CT或MRI检测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CT扫描中,病变按与正常骨密度的对比分类;MRI分类则关注不同序列的信号特征。
在CT扫描中,病变分为透亮性(比正常骨暗)、硬化性(比正常骨密)或混合密度(明暗区域结合)。透亮性病变定义为90%以上体积的衰减值低于正常骨小梁,通常测量值介于0-200亨氏单位(HU,CT密度标准单位)。含宏观脂肪的脂肪性病变测量值介于-120至-30 HU。
硬化性病变密度高于周围骨,混合密度病变则包含大致相等的硬化与透亮成分。常见硬化性病变包括骨岛(内生骨疣)和成骨性转移瘤,混合密度病变常含良性纤维骨性病变、软骨肿瘤、骨坏死和退变性关节囊肿。
MRI检测中,病变首先按T1加权像表现分为高信号(比肌肉亮)或等信号/低信号(与肌肉同等或更暗)。T1高信号病变可能含脂肪,如骨血管瘤或红骨髓,而多数肿瘤和转移瘤属于等信号/低信号类别。这些病变进一步按T2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暗)、中等信号或高信号(极亮,类似液体)。
四种处理类别(Bone-RADS)
Bone-RADS系统提供四种明确的处理建议,指导意外骨病变的后续应对:
Bone-RADS 1:无需处理 - 病变明确为良性,无需额外检查、监测或治疗。例如骨岛(内生骨疣)、非骨化性纤维瘤和典型红骨髓沉积。这些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放射科医生可高度确信识别。
Bone-RADS 2:进行不同影像检查 - 当前影像未能完全定性病变,需采用不同技术追加检查。可能包括CT发现病变后行MRI,或MRI发现后行CT,也可能需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骨扫描等专项检查进一步评估。
Bone-RADS 3:进行随访影像检查 - 病变性质不确定但无担忧特征。建议在特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影像检查以观察变化。标准随访计划为发现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影像检查,总计2年监测。
Bone-RADS 4:活检和/或肿瘤科转诊 - 病变显示可能恶性或需治疗的担忧特征。此建议触发立即进一步行动,通常始于转诊骨科肿瘤医生,由其决定是否需活检、手术治疗或其他处理。
评估CT检出的骨病变
CT发现的透亮性与硬化性/混合密度病变评估流程不同。所有病变首先评估是否存在直接归为Bone-RADS 4的担忧特征。
担忧特征包括病变特异性疼痛、骨皮质受累(含骨质破坏、隧道征、扇贝样改变、膨胀或增厚)、骨外软组织延伸、病理性骨折(异常骨断裂)或侵袭性骨膜反应(提示快速生长的新骨形成模式)。任何这些特征均自动将病变归为Bone-RADS 4,需活检和/或肿瘤科转诊。
无担忧特征的透亮性病变,下一步判断患者是否有已知易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如肾、前列腺、乳腺、肺或甲状腺癌)。若有,病变归为Bone-RADS 2(需不同影像)或Bone-RADS 3(随访影像)以确保非新转移灶。
无癌症史时,放射科医生检查病变内脂肪(小于-30 HU),提示骨内脂肪瘤、血管瘤或红骨髓等良性情况(Bone-RADS 1)。同时寻找五种特定良性实体的特征性表现:骨纤维结构不良、非骨化性纤维瘤、内生软骨瘤、软骨下囊肿和血管瘤。若病变完全匹配任一模式,归为Bone-RADS 1。
不符合这些良性类别但无担忧特征的病变可能代表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骨髓瘤或转移瘤等。这些通常归为Bone-RADS 4,但部分不确定病例可能根据特定影像特征定为Bone-RADS 2或3。
硬化性/混合密度病变评估遵循类似路径,始于评估是否需立即转诊的担忧特征(Bone-RADS 4)。无担忧特征时,评估考虑癌症史和可能指示骨岛、愈合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梗死或Paget病等良性情况的特定影像特征。
评估MRI检出的骨病变
MRI评估始于观察病变T1加权像表现。若无T1序列,指南建议患者返回追加含T1加权序列的检查,因为这一信息对正确分类至关重要。
T1高信号病变(比肌肉亮)通过化学位移成像评估脂肪含量,可检测微观脂肪。含脂肪病变通常为良性(Bone-RADS 1),包括骨内脂肪瘤、血管瘤和红骨髓沉积。无脂肪但具特征性良性表现的病变也可能归为Bone-RADS 1。
T1等信号或低信号病变(与肌肉同等或更暗)需在T2加权像评估。T2低信号病变(暗)可能代表骨岛、成骨性转移瘤或其他致密病变,而T2高信号病变(极亮,类液体)可能含内生软骨瘤、单纯性骨囊肿或其他液性病变。
增强后成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有助于区分囊性病变与实体肿瘤。强化实体成分提示恶性可能,无强化液性空间更特征性提示良性囊肿。同CT评估,病变特异性疼痛、骨皮质破坏、软组织延伸或侵袭性表现等担忧特征无论其他特性如何均自动将病变归为Bone-RADS 4。
重要临床因素
若干临床因素显著影响骨病变处理方式。最重要的是患者是否有已知易骨转移癌症史,特别是肾、前列腺、乳腺、肺或甲状腺癌。此类患者中,即使表现良性的病变也可能需更积极评估以排除转移。
病变特异性疼痛是另一个关键因素。然而,确定疼痛是源自病变还是其他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例如,若因肩袖疼痛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时偶然发现骨病变,可能需要骨科会诊以判断疼痛源是病变本身还是肩袖损伤。
指南强调其仅适用于偶然发现的孤立性病变。多发骨病变患者通常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因为多发病变往往提示转移性疾病或全身性病变,无论单个病灶表现如何良性,均需进行全面评估。
这些临床因素结合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确定合适的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分类及后续治疗建议。该系统旨在平衡全面评估与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特别是对于明确良性的病变。
指南的局限性
尽管这些指南为偶然性骨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框架,但仍存在明显局限。其无法对每个病变给出具体诊断,而是根据影像特征和临床背景提供治疗路径。某些具有非典型或重叠特征的病变可能无法完全契合算法分类。
本指南不涉及高级治疗决策,如具体手术方案、放疗规程、化疗方案或消融技术。这些治疗决策仍属于骨肿瘤科医师及其他专科医师的范畴,需基于对患者的全面评估而定。
某些影像学特征评估存在固有主观性,尤其对于混合密度病变或临界特征病变。尽管算法通过提供清晰决策路径来尽量减少差异,不同放射科医师对同一病变的解读可能略有不同。
指南假设影像技术及质量符合标准。欠佳的影像质量(因患者移动、技术因素或协议不完整导致)可能影响准确分类,需要重复检查或追加投照位以完成评估。
最后,本指南无法涵盖所有临床场景或患者偏好。其提供基于证据的建议,但应在个体化临床情境中经治医师共同商讨后审慎应用。
患者建议与后续步骤
若您的影像报告提及偶然性骨病变并给出Bone-RADS分类,不同分类通常意味着:
Bone-RADS 1类: 病变明确良性,无需进一步处理。您可恢复正常活动,无需担心或进行该发现的额外影像检查。
Bone-RADS 2类: 医生可能建议采用不同模态的补充影像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发现的病变加做MRI,MRI发现的病变加做CT)以更好表征病变。这是为确保不遗漏可疑情况的预防性措施。
Bone-RADS 3类: 医生将建议按特定间隔(通常为发现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随访影像检查以监测变化。大多数3类病变保持稳定或消退,但监测能确保及时发现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变化。
Bone-RADS 4类: 医生将转诊至骨肿瘤科医师或其他专科进行进一步评估,可能包括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该分类不意味着确诊癌症——许多4类病变最终为良性——但表明需要全面评估。
无论何种分类,请与您的医生讨论检查结果。医生可结合您的具体情况解释含义并解答疑虑。携带影像资料和报告副本参与专科会诊,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所有必要信息。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 骨骼放射学会白皮书:成人CT与MRI偶然性孤立骨病变诊断管理指南——骨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one-RADS)
作者: Connie Y. Chang, Hillary W. Garner, Shivani Ahlawat, Behrang Amini, Matthew D. Bucknor, Jonathan A. Flug, Iman Khodarahmi, Michael E. Mulligan, Jeffrey J. Peterson, Geoffrey M. Riley, Mohammad Samim, Santiago A. Lozano-Calderon, Jim S. Wu
出版物: 《骨骼放射学》(2022年)第51卷 1743–1764页
注: 本篇患者友好型文章基于主要医学期刊发表的同行评审研究,在保留原始出版物所有科学核心内容的同时,将复杂医学信息转化为易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