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的临床病例分析。

复杂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的临床病例分析。

Can we help?

脑血管与血管内神经外科领域顶尖专家陈鹏医学博士,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开放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案,成功治愈一名青少年患者的两个巨大复杂性脑动脉瘤,并重点剖析了为实现最佳疗效所采取的关键决策过程。

复杂脑动脉瘤的联合手术治疗策略

跳转至章节

青少年复杂动脉瘤病例

彭陈医学博士介绍了一例极具代表性的病例:一名16岁男性患者在生日当天突发剧烈头痛。该患者因先天性结缔组织异常导致脑血管结构复杂,形成两个巨型夹层动脉瘤。此类病例体现了大型神经外科中心处理的高难度病变——约半数手术涉及这类复杂情况。

动脉瘤症状与临床表现

该青少年自平安夜起出现的症状,直接源于其中一个动脉瘤的迅速扩张。彭陈医学博士发现两个动脉瘤位于关键部位:一个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CA),另一个在前交通动脉(ACom)。大脑中动脉瘤异常巨大,直径约达7厘米,属于高风险致命病变,需专家立即干预。

大脑中动脉瘤的开放搭桥手术

对于7厘米的巨型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不可行,因为整段血管壁已受损。彭陈医学博士解释,唯一解决方案是实施搭桥吻合术。这种开放式显微外科技术通过连接供体与受体动脉,为大脑左侧重建血流通道,有效绕过病变血管段。

血管内治疗与弹簧圈栓塞

搭桥手术成功后,下一阶段采用血管内技术。在血流安全改道后,巨型动脉瘤被彻底封闭。彭陈医学博士指出,这是通过经血管引导导管抵达动脉瘤部位,释放弹簧圈(弹簧圈栓塞)或其他装置实现栓塞,从而防止破裂。

前交通动脉瘤重建的二次手术

患者在首次手术后康复良好(期间甚至进行了滑雪旅行),数月后返回治疗第二个动脉瘤。陈医生通过再次开放手术成功重建前交通动脉(ACom)动脉瘤。这种分阶段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地处理了两处复杂血管病变,最终为这位年轻患者带来了圆满的治疗结果。

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

选择开放手术、血管内技术或二者结合,基于对每个动脉瘤具体结构和位置的精细评估。正如彭陈医学博士强调的,治疗方案需个性化定制,以最小手术风险争取最佳长期预后。关键因素包括动脉瘤尺寸、属夹层型或囊状型、与重要分支的毗邻关系,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解剖特点。

多模式手术方案的优势

开放式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支架置入的结合,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强大的综合工具包。陈医生总结认为,这种多模式策略能以最安全的方式处理大脑不同部位的多发动脉瘤。这种平衡长期预后、手术风险和患者意愿的个性化方案,是实现复杂脑血管手术优异疗效且无并发症的关键。

完整对话记录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去年您完成了约700台手术。能否分享一个典型病例,展示您在休斯顿应用的血管内与开放脑外科相结合的技术?

彭陈医学博士: 这里是德克萨斯州最繁忙的医疗中心之一。幸运的是,虽然手术量大,但并非所有病例都极其复杂。不过我们约半数病例属于复杂类型,涵盖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

有些病例——我举个例子——确实受益于联合手术方案。我曾治疗过一名约四年前手术的青少年。那天是他16岁生日,没错,就在生日当天,平安夜前后他出现严重头痛。后续检查发现他患有极其复杂的脑血管病变。

他因先天性结缔组织问题,形成了两个巨型夹层动脉瘤:一个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另一个位于前交通动脉(ACom)。这两个巨型动脉瘤形态各异。

他就诊时的症状源于左侧动脉瘤的快速扩张。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尺寸惊人——约7厘米,在颅内属于巨型动脉瘤。对于这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不可行,因为整段血管结构已失效。

唯一修复方法是实施搭桥吻合术,为大脑左侧重建血流通道。完成该手术后,我们采用血管内技术封闭了动脉瘤。

患者恢复良好,甚至参加了滑雪旅行。数月后康复归来,我们又通过开放手术成功重建了前交通动脉(ACom)动脉瘤。

这是一个典型范例。我接诊过许多大脑不同部位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的结构差异决定了开放手术的难度和治疗风险。

部分多发动脉瘤患者更适合血管内技术(如弹簧圈栓塞或支架置入),而其他动脉瘤则需手术夹闭。两种技术的结合能使患者获得优异疗效且无并发症。

这类综合评估是我们的常规工作。我们会分析患者情况,根据长期预后、手术风险及患者意愿,提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