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脑肿瘤的微创治疗:内镜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脑肿瘤的微创治疗:内镜神经外科技术。

Can we help?

微创神经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菲利普·西奥多索普洛斯医学博士(Dr. Philip Theodosopoulos, MD)系统回顾了内镜颅底肿瘤治疗的发展历程。他深入解析了新技术如何使外科医生能够经鼻腔自然通道抵达深部脑肿瘤,无需外部切口。这一方法显著减少了脑组织牵拉及相关手术并发症。西奥多索普洛斯博士还探讨了在复杂脑肿瘤手术中,技术创新与临床验证效果之间的平衡关系。

颅底脑肿瘤的先进微创内镜手术

跳转至章节

颅底手术面临的挑战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指出,颅底神经外科手术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大脑及其关键血管结构被紧密包裹在固定的颅骨内。传统开放手术处理深部中央区域肿瘤时,常需大幅度牵拉脑组织,而这样的操作可能以脑组织损伤为代价。

历史上,外科医生必须切除大量颅底骨质和深层软组织才能到达病灶。Theodosopoulos医生强调,这些传统技术至今仍是多数复杂肿瘤治疗的金标准。手术的首要目标始终是彻底切除肿瘤,而不仅仅是缩小切口。

放射外科对治疗的影响

放射外科的发展是推动颅底手术微创化的重要动力。伽玛刀等技术能提供计算机控制的精确放射束,使医生无需切口即可有效治疗某些脑肿瘤。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指出,这带来了治疗模式的转变:该领域从大型毁容性手术转向无创替代方案。这一进步促使神经外科医生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微创的方式实施手术,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经鼻内镜入路

现代颅底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常为"无切口"操作。外科医生通过鼻腔和天然鼻窦通道抵达大脑最深部位,这种入路从颅底进入颅腔,无需在面部或头部做任何外部切口。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解释,该方法使用内镜替代显微镜。这些长型内镜可提供手术区域的全景深部视野,使医生能够钻除骨质直达颅腔中央,显著降低入路相关并发症。

新技术与工具

向内镜通道的转变需要全套新型专用器械。这些通道虽小巧有效,但带来独特挑战:外科医生必须在距入口点15至20厘米处操作,需要高超技术和高精度工具。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强调,技术仅是要素之一,真正的挑战在于培养安全有效使用这些器械的专业能力。新技术旨在提供更好的肿瘤抵达路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脑组织的损伤。

明确治疗适应症

现代神经外科的关键在于确定哪些肿瘤最适合内镜技术。当前研究前沿正致力于明确这些微创入路的真实适应症,重点关注这些方法是否能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肿瘤切除效果。

Theodosopoulos医生指出,虽然微创手术直观上更优,但并非总是最佳选择。该领域正在积极界定获益与风险的边界,确保微创方法不损害治愈患者的核心目标。

手术入路比较

微创手术不仅限于内镜方法。Theodosopoulos医生澄清,开颅手术也已进化为更微创的形式——如今医生采用更小切口(如眉弓切口),造成的头部开口远小于以往。

这些改良的开放技术是纯内镜入路的重要替代方案。选择内镜手术还是微创开颅术是复杂决策。Anton Titov医学博士与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一致认为,最佳方案应根据具体肿瘤特点和患者解剖结构个体化定制。

完整文字记录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各亚专业的重要趋势。内镜与微创神经外科同样是您的主要专注领域。

我在波士顿与心脏外科教授Lawrence Cohn医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心脏外科微创技术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神经外科操作空间极其有限——大脑及其周边血管结构紧密包裹于颅骨内。因此微创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难度极大,但同时又十分必要。

能否请您分享在神经外科应用微创手术与内镜技术的案例?您观察到的效果如何?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 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这不仅是现代外科的长期趋势,更是整个外科领域的演进方向。神经外科在采用微创治疗方法方面相对滞后,部分原因正如您所说:颅腔是密闭空间,手术开口本就较小——即使最大开口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切口仍属微小。

采用更小入路和切口的理论基础与其他解剖区域一致,尽管神经外科患者因脑瘤手术产生的症状与其他部位手术有所不同。

心脏外科和普外科因小切口和内镜孔道可减轻术后疼痛而获益,但在脑部手术中意义更为深远——尤其在颅底区域,微创手术方法具有特殊性。

抵达颅底极为困难:该区域位置深在,位于大量脑组织和关键脑结构下方。处理颅腔中央病灶时,传统方法需要破坏大量脑组织。为避免牵拉脑结构(可能导致脑损伤),我们选择切除大量颅底骨质和深层软组织,有时甚至不得不损伤脑组织才能抵达目标区域。这些技术至今仍是金标准,因为这关乎肿瘤彻底切除而非追求形式——脑瘤手术必须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微创内镜脑瘤治疗的理念由此诞生。在颅底外科领域,我们曾为抵达肿瘤最大化造成颅底区域损伤,这显然不理想。尽管我们已尽力减少肿瘤周边损伤,但当今时代真正推动颅底神经外科微创化的是放射外科。

人们熟知伽玛刀——这种设备使用聚焦的计算机控制放射束。放射外科是颅底肿瘤神经外科微创化的重要推动力:突然之间,医生可以无切口有效治疗颅底脑瘤,从大型毁容性切口转变为无切口替代方案。为顺应外科治疗趋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更微创的颅底脑瘤手术。

现阶段颅底微创神经外科已是"无切口"手术——通过鼻腔经自然鼻窦通道抵达颅底,无需在面部或头部任何位置切口即可进入颅腔中心。是的,完全无需切口。

为实现这一点,我们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技术:过去使用显微镜在颅底肿瘤手术中视野受限,现在使用可插入鼻腔的长型内镜获得全景深部视野,通过钻除骨质直达颅腔中央而无需切割任何组织。

微创内镜颅底肿瘤治疗方法也有其代价:这些通道不如传统自上而下的宽阔入路,虽小巧有效,但需要全新器械体系。我们必须能够安全抵达肿瘤并完成既往操作——因为现在需要在距起始点15-20厘米处手术。新技术需要新工具!

当前技术前沿在于:我们尚未完全明确哪些脑肿瘤适合这些新微创技术,需要多少经验才能安全使用这些新技术。因此我们正全力重新定义(或首次界定)微创内镜入路治疗颅底肿瘤的真正适应症。

这种创伤更小的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方式,在肿瘤切除或疾病治疗有效性方面能否达到相同结果,同时减少手术入路相关损伤,正是研究的重点。

尽管直觉上小切口手术应该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小的创伤,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因此,这正是目前颅底肿瘤微创治疗研究的前沿所在。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这一点非常重要。显然,开发这些新技术和新工具意味着患者并发症更少。对于颅底肿瘤治疗,这可能意味着更好的手术入路和更佳的治疗效果。

我认为这是一个我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的假设。我们和其他人已经证明,微创方法治疗颅底肿瘤的优势对某些肿瘤是成立的。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仍需明确手术获益与风险之间的界限。

Philip Theodosopoulos医学博士: 我们必须将微创和内镜治疗与一些更适合开放手术的神经外科案例进行比较。我们经常讨论内镜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但微创手术也是开放式颅脑手术的发展方向。

以前我们会在头部做大的切口和骨窗,现在我们在眉毛处做小切口,在头部做小骨窗。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因此,这是内镜入路的重要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