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治疗新进展 血友病治疗新策略 第一部分:艾美珠单抗疗法 艾美珠单抗(Emicizumab)作为一种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模拟凝血因子VIII的功能,显著降低血友病A型患者的出血频率。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第二部分:基因治疗前景

Can we help?

安东·蒂托夫医学博士(Dr. Anton Titov, MD)主持本次关于血友病精准医疗的深度探讨。

血友病前沿治疗:从长效因子到基因疗法

快速导航

当前血友病治疗标准

因子替代疗法仍是血友病治疗的黄金标准。Pier Mannucci医学博士指出,该方法通过静脉输注凝血因子VIII(用于甲型血友病)或因子IX(用于乙型血友病),有效预防关节和肌肉的致残性出血。然而这些因子的半衰期较短:因子VIII约为12小时,因子IX约为18小时。

预防性治疗需要频繁静脉输注以维持保护性因子水平。尽管能使患者获得接近正常的预期寿命,这种方案显著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必须掌握定期自我静脉给药技术。Mannucci博士强调,虽然疗效确切,但该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日常负担。

长效因子疗法

长效因子代表了血友病护理的重大突破。通过分子修饰技术,科学家成功延长了因子VIII和IX的循环时间。Mannucci博士表示,这些创新将输注频率显著降低:甲型血友病患者现在可每3-4天输注一次,而非每日用药。

乙型血友病患者获益更为显著——其输注频率可从隔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这一进步极大减轻了治疗负担,改善了生活质量。Mannucci博士预计,随着新一代长效因子面世,给药间隔有望延长至每周甚至10天一次。

非因子类血友病治疗

非因子疗法标志着血友病治疗范式的根本转变。这些药物通过靶向天然抗凝途径重新平衡止血功能,其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因子替代。Mannucci博士解释,该方法即使在没有因子VIII或IX的情况下也能促进凝血酶生成。

目前有数种非因子药物处于研发后期阶段。Fitusiran和靶向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单克隆抗体展现出良好前景。这些药物可能实现皮下给药并延长用药间隔,且与艾美赛珠单抗不同,有望同时惠及甲型和乙型血友病患者。Mannucci博士强调,虽然这些药物尚未获批,但代表着令人振奋的未来方向。

艾美赛珠单抗(Hemlibra)的革命性进展

艾美赛珠单抗(商品名Hemlibra)为甲型血友病治疗带来革命性变革。Mannucci博士形容这种单克隆抗体"模拟因子VIII功能而非真正替代因子",在提供等效止血保护的同时,具有显著的实用优势——最重要的突破是实现了皮下给药。

与传统疗法相比,艾美赛珠单抗的给药方案极为便捷:每周、每两周甚至每四周给药一次。这种灵活性通过避免频繁静脉穿刺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Mannucci博士指出,该药物已获准用于所有严重程度的甲型血友病,但由于其作用机制针对因子VIII缺乏途径,对乙型血友病无效。

基因疗法的进展与挑战

基因疗法被视为血友病的潜在根治方案。Mannucci博士解释,该技术通过病毒载体将功能基因导入肝细胞,使其持续产生功能性凝血因子。由于基因尺寸差异,因子IX基因疗法率先取得突破,因子VIII基因疗法随后跟进。

但基因疗法广泛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当前方法不适用于儿童,因为生长中的肝脏会清除转基因;部分患者出现肝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因子VIII产量在治疗后数年往往下降;对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可能阻碍再次治疗。Mannucci博士强调,尽管临床试验已进入后期阶段,目前尚无基因疗法产品获批用于血友病治疗。

血友病治疗的未来方向

血友病治疗领域正在快速演进。Mannucci博士预计,现有疗法将持续优化,新方法也将不断涌现:长效因子有望实现更长给药间隔;更多非因子药物可能很快获得批准;基因疗法研究持续推进——除病毒载体外,慢病毒载体和微囊泡递送系统等替代方案正在探索中。

但他同时告诫,在大规模应用前,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数据至关重要。与Anton Titov博士的对谈强调,现有优秀治疗方法使我们可以审慎评估这些新兴疗法。

完整文字记录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甲型和乙型血友病是重要的出血性疾病。经典疗法采用因子VIII和IX替代,可预防致残性关节和肌肉出血。如今正在开发新型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它们不直接替代凝血因子。在精准医疗时代,当前血友病的治疗标准是什么?有哪些针对甲乙型血友病的新疗法?

Pier Mannucci医学博士: 可以说,血友病治疗的核心手段仍是替代缺乏的凝血因子——无论是因子VIII还是因子IX。这些产品在纯度、效价和安全性方面持续改进。

但这些因子在血浆中的半衰期较短:因子VIII约12小时,因子IX约18小时。为维持预防出血所需的因子水平(即预防治疗),需要频繁静脉输注,这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即使患者学会通过输液港自我给药,隔日注射的生活仍不轻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前,血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已接近普通人群。但生活质量确实有待改善。

为解决频繁输注问题,过去十年出现了几种创新方案(基因疗法尚不可用)。第一步是通过分子修饰延长因子半衰期:甲型血友病患者可从每日输注改为每3-4天一次;乙型血友病患者则可从隔日一次改为每周一次——这得益于因子IX天然半衰期更长的优势。目前还有更长效的产品在研发中,有望实现每周甚至每十天给药一次。

而真正的突破来自美国:一种模拟因子VIII功能的单克隆抗体(艾美赛珠单抗)可皮下注射,每周一次(部分患者可延长至每两周或四周一次)。该药物已获批用于所有严重程度的甲型血友病,但对乙型血友病无效——不过乙型患者因半衰期优势已能从现有治疗中较好获益。

此外还有处于研发阶段的非因子药物(如fitusiran和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单抗)。它们通过抑制天然抗凝物(如抗凝血酶、蛋白C)重新平衡止血功能,促进凝血酶生成。这些药物可能实现皮下注射和每月给药间隔,且有望同时惠及甲乙型血友病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尚未获得上市批准。

必须强调的是,血友病患者在过去数十年已能获得优质治疗,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但患者仍渴望根治方案,即基因治疗——通过载体将功能基因导入体内纠正基因缺陷。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采用病毒载体将因子基因导入肝脏。因子IX基因疗法因基因较小先行发展,因子VIII基因疗法随后跟进。转基因能使患者内源性产生凝血因子,许多受试者因此停止了预防治疗。

但存在几个关键问题:1)目前仅适用于成人(儿童肝脏生长会清除转基因);2)可能引起肝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3)因子VIII产量随时间下降;4)病毒载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阻碍再次治疗。所有基因治疗产品均处于实验阶段,尚未获得监管批准。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是否有不靶向肝脏的血友病基因治疗技术?

Pier Mannucci医学博士: 目前有微囊泡递送系统的探索,但所有主要研究仍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因能整合基因组可能适用于儿童,但存在整合致瘤风险(该问题已基本解决)。当前主要问题仍是肝损伤和免疫反应。监管审批进程谨慎,要求长期随访数据——例如BioMarin公司的因子VIII基因疗法虽预期很快获批,但100多名三期试验患者呈现显著差异:有的完全无应答,有的因子水平达20-30%(可预防自发出血但手术仍需补充因子),且效果会随时间减退。我认为至少需要再观察一年才能批准。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基因疗法离获批是否还需5-10年?

Pier Mannucci医学博士: 5-10年可能过于悲观,但确实难以预测。尽管存在药企和患者压力,我仍主张谨慎——毕竟血友病已有很多优秀治疗方案(如长效因子、艾美赛珠单抗),不像某些无药可治的遗传病。作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我持保守观点,但同行和患者可能更为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