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内分泌与营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罗伯特·拉斯蒂格医学博士深入解析了糖如何符合成瘾性的四项科学标准,系统阐述了糖渴求、耐受性、戒断反应及与其他成瘾物质交叉敏化的机制,并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方案,为戒除糖依赖提供了一条明确的实践路径。
理解糖成瘾:诊断标准、科学依据与治疗
快速导航
糖成瘾诊断标准
医学博士Robert Lustig指出,科学研究界定物质成瘾性依据四项标准:渴求感、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与其他成瘾物质的交叉敏化现象。动物实验已明确证实糖类满足全部四项标准,这为其成瘾性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依据。
白色粉末成瘾性
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成瘾性物质常以白色粉末形态存在。他以可卡因这一典型成瘾物质为例,指出其外观正是白色粉末。Lustig医生强调这并非偶然,"几乎所有白色粉末都具某种成瘾性"。这一对比深刻揭示了精制糖(同样以粉末形式摄入)强烈却常被忽视的成瘾特性。
人类糖成瘾现象
糖成瘾的证据不仅限于动物实验,人类行为研究也提供了有力支持。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解释道,一种物质要在人类中被认定为成瘾性,必须表现出耐受性和心理依赖性。大量研究证实,糖分摄入会导致这两种现象:个体需要不断增加摄入量才能获得相同满足感(耐受性),并出现强烈渴求及依赖糖分调节情绪的行为(心理依赖性)。
果糖非必需性
针对"人类需要糖分生存"这一常见观点,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通过分析糖中的甜味成分——果糖进行了直接反驳。他提出关键生化区分:"人体内不存在任何需要膳食果糖的生化反应。"Lustig医生阐明,果糖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的遗留物质,而非人体必需营养素,从而消除了为糖成瘾辩护的"生存必需"理由。
克服糖成瘾
通过科学的饮食干预,克服糖成瘾是完全可行的。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强调,最有效的方法是彻底改变饮食习惯。最佳方案是避免加工食品,转向以高纤维、低糖的天然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Anton Titov医学博士补充说明,获取医疗二次意见对确认糖成瘾诊断、制定符合长期需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完整文字记录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糖是否具有成瘾性?界定物质"成瘾"的四项标准是什么?糖满足其中几项标准?
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 作为内分泌学家和营养专家,我可以明确回答:糖确实具有成瘾性。它满足所有成瘾物质的判定标准。
最有效的戒糖方式是回归天然饮食。最佳治疗方案是采用高纤维、低糖的饮食模式。克服糖成瘾虽然可能,但需要先应对戒断症状。
青少年确实可能对糖成瘾。成瘾性与血糖波动及高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许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糖产生依赖。现代食品中,面包、沙拉酱、酸奶等大多含有过量糖分。
幼儿同样存在糖成瘾风险。如今我们日均摄入量高达22茶匙糖。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本次访谈特邀小儿内分泌与营养领域权威专家。医疗二次意见证实糖成瘾诊断准确,治疗确有必要。
获取专业二次意见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成人糖成瘾程度与儿童相当?建议通过医疗二次意见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
Robert Lustig医学博士: 关于糖成瘾问题。我是神经内分泌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脂肪的机遇:关于糖的苦涩真相》作者。
如何判断成瘾性?动物实验需满足四项标准:渴求感、耐受性、戒断反应。第四项是"与其他成瘾物质交叉敏化"。
具体来说:先使动物对某种成瘾物质(如可卡因)产生依赖。可卡因也是白色粉末。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白色粉末都具成瘾性。这绝非巧合。
随后让该动物接触从未接触过的第二种物质,它也会对该物质成瘾。这种现象称为成瘾转移或交叉敏化。
在动物实验中,糖满足所有四项成瘾标准。对人类而言,需要证明耐受性——这点已获证实。
还需证明心理依赖性——人类对糖的心理依赖也已得到验证。因此糖完全满足人类成瘾标准。
有人质疑:"怎会对生存必需物质成瘾?这不过是生存需求。"但我要强调:糖并非生存必需品。
人体内不存在需要膳食果糖的生化反应。果糖作为糖的甜味成分,实质上是植物界进化过程的残留物,而非人体必需物质。
既然果糖非必需,糖就完全符合人类成瘾标准。尽管这在科学界仍有争议,但证据确凿。
糖是否成瘾?答案是肯定的。所有白色粉末都具有成瘾性:可卡因如此,糖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