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岁女性在结束国际旅行后出现足部烧灼感,随后症状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感觉异常、头痛及意识模糊。医学检查显示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白细胞计数高达694个/μ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占比8%。最终,该病例被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这是一种寄生虫感染,患者因在泰国、日本和夏威夷旅行期间食用受污染的生食而致病。
一例旅行相关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国际旅行后神经系统症状的识别与应对
目录
病例呈现
一名30岁女性因头痛和感觉异常(异常灼烧感)入住麻省总医院。症状始于8天前,最初表现为足部灼烧感,随后2天内逐渐蔓延至双腿。轻触会加重不适,这种情况称为异常性疼痛。
布洛芬治疗未能缓解症状。患者同时出现疲劳,最初归因于为期3周的旅行归来后的时差反应,行程包括泰国、日本和夏威夷。
入院前5天,患者曾就诊于另一家医院急诊科,当时生命体征稳定:体温37.2°C,血压120/60毫米汞柱,脉搏106次/分钟,呼吸频率18次/分钟,血氧饱和度100%。初步血液检查显示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和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值得注意的是,白细胞计数为8680/微升(参考范围3900-1100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至870/微升(参考范围0-450)。
入院前3天,感觉症状进展至躯干和手臂,并出现头痛。入院前2天在家自测体温38.3°C。入院前1天,第二次急诊就诊显示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50/微升)和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病史与旅行背景
患者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史,正在服用双环胺和利那洛肽。居住于新英格兰沿海地区,从事办公室工作,无烟草、酒精或违禁药物使用史。
近期旅行史显著:12天前结束为期3周的旅行,行程包括:
- 泰国曼谷:城市观光,食用多种街头小吃(无生食)
- 日本东京:主要时间在酒店度过,食用多餐寿司
- 夏威夷:多次海水游泳,频繁食用沙拉和寿司
医院检查发现
入住麻省总医院时,生命体征显示:体温37.3°C,血压131/96毫米汞柱,脉搏62次/分钟,呼吸频率24次/分钟,血氧饱和度93%。患者意识清醒但定向力障碍,表现焦躁,回答问题前后不一致。
显著检查发现包括颈部柔软、活动度正常,无皮疹。体重指数为26.3。入院时接受肌肉注射劳拉西泮和静脉输液。
诊断性检查结果
初步实验室研究显示进行性变化:
- 白细胞计数5天内从8680/微升升至15500/微升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初始升高为870/微升(参考值0-450),但入院时降至10/微升
- 淋巴细胞从1880/微升降至1100/微升
- 血小板计数从348,000/微升增至471,000/微升
头部CT显示无急性颅内异常。血涂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
脑脊液分析:腰椎穿刺显示开放压力25厘米水柱(参考范围10-25)。脑脊液显示:
- 白细胞694/微升(参考范围0-5)
- 分类:淋巴细胞81%,单核细胞9%,嗜酸性粒细胞8%,中性粒细胞2%
- 葡萄糖:36毫克/分升(2.0毫摩尔/升;参考值40-70毫克/分升)
- 总蛋白:101毫克/分升(参考值15-45毫克/分升)
- 革兰染色:大量白细胞,无细菌
该发现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标准,定义为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10/微升或占白细胞总数>10%。
鉴别诊断考量
医疗团队考虑了多种可解释神经系统症状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这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通常涉及感觉和运动症状伴反射减弱。患者初始检查正常使该可能性降低,尽管纯感觉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曾有罕见报道。
药物性脑膜炎:布洛芬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但症状通常在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而非8天后)。药物性脑膜炎通常显示脑脊液中性粒细胞为主,而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模拟吉兰-巴雷的感觉症状,但无紫癜病变或鼻窦炎使其可能性低。
感染性病因:鉴于其旅行史,考虑了几种寄生虫感染:
- 颚口线虫病:因食用生鱼引起,流行于东南亚/东亚,但通常导致迁移性神经根痛和皮肤肿胀
- 肺吸虫病:因食用生蟹引起,但通常导致胃肠道症状和咳嗽
- 裂头蚴病:因食用生蛇、蛙或淡水鱼引起,患者否认此类暴露
- 类圆线虫病:因接触污染水源引起,但通常表现为皮肤症状
- 血吸虫病:泰国和日本已近消灭,且患者缺乏特征性症状
最终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
患者被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这是全球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最常见病因。
传播途径:感染通过以下方式发生:
- 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受感染螺类或蛞蝓
- 食用被感染螺类/蛞蝓或其黏液污染的农产品
- 食用摄入受感染螺类的转续宿主(陆生蟹、淡水虾、蛙类)
地理分布:最初报道于台湾,现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含夏威夷),并逐渐扩散至澳大利亚、欧洲、美国南部和加勒比地区。
潜伏期与病理生理:平均潜伏期1-2周。幼虫经血流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摄入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于脑组织。2周内,幼虫到达蛛网膜下腔,引发主要涉及嗜酸性粒细胞的严重炎症反应。
夏威夷2024年仅报告5例确诊病例,但鉴于每年900-1000万游客,许多感染可能在旅行者返乡后显现。
临床启示
本病例阐明了旅行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若干重要临床考量:
对于头痛、感觉症状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尤其近期有流行区旅行史者,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该病需腰椎穿刺明确诊断,操作风险极小(5-10%头痛概率,严重并发症极罕见)。
旅行史在诊断评估中至关重要。患者应提供详细信息包括:
- 具体到访国家和地区
- 旅行期间饮食习惯
- 涉水活动情况
- 症状出现与旅行的时间关系
从周围感觉症状进展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头痛、意识模糊)是广州管圆线虫病寄生虫迁移的特征性表现。
研究局限性
本病例报告存在若干患者应了解的局限性:
作为单一病例报告,发现仅代表个体经验,可能无法推广至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病例。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旅行史,而非脑脊液或组织中的明确寄生虫鉴定。
患者在出现意识模糊前服用唑吡坦,该药物可能独立于感染导致精神状态改变。部分实验室值(特别是入院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于典型寄生虫感染较为异常,可能反映疾病变异性或检测时机因素。
患者建议
基于本案例,患者应考虑以下建议:
-
旅行预防:访问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时,避免食用:
- 生的或未煮熟的螺类、蛞蝓或淡水海鲜
- 可能被螺类/蛞蝓黏液污染未清洗的农产品
- 生淡水蟹、虾或蛙类
-
症状意识: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旅行后无法解释的灼烧感或刺痛感
- 进行性头痛伴发热
- 国际旅行后精神状态改变
-
医疗沟通:就诊时:
- 提供详细旅行史含目的地和日期
- 描述旅行期间所有食物摄入
- 说明任何涉水活动
- 诊断理解:了解腰椎穿刺可能为诊断所必需,规范操作时风险极小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2025年第5号病例:一名30岁女性伴头痛和感觉异常
作者:Joseph Zunt(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Amy K. Barczak(医学博士);Daniel Y. Chang(医学博士、哲学博士);Dennis C. Sgroi(医学博士);Eric S. Rosenberg(医学博士);David M. Dudzinski(医学博士)及同事
出版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5年2月13日;392:699-709
数字对象标识符:10.1056/NEJMcpc2412514
本患者友好型文章基于麻省总医院病例记录的同行评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