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优的合成固尔苏制剂,用于保护婴儿肺部功能。

更优的合成固尔苏制剂,用于保护婴儿肺部功能。

Can we hel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医学博士托雷·柯斯特特医生,介绍了一种新型合成肺表面活性剂药物的研发进展。该药物旨在突破动物源性治疗的局限,为早产儿及可能罹患肺部疾病的成人提供可扩展的治疗方案。目前,相关临床试验已在欧洲启动。

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的进展

跳转至章节

动物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局限性

目前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动物源性表面活性药物在生产上面临显著挑战。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指出,这类药物需要大量生物原料——单头猪仅能提取出制备两到三瓶表面活性物质的材料,仅够治疗两到三名早产儿。

这种严重的资源限制导致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全球需求。此外,对动物来源的依赖,从根本上限制了该疗法在需要更大剂量的成人肺病患者中的应用。这一生产瓶颈推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合成替代品研发。

合成复制的挑战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人员就已明确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精确生化构成,包括磷脂结构及关键蛋白SP-B和SP-C的氨基酸序列。这一认知曾引发了对快速开发全合成表面活性物质的乐观预期。

然而,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指出,核心难题随之浮现:虽然制备具有正确序列的重组肽可行,但精确复制其三维结构却难以实现。例如,SP-C蛋白必须折叠成特定的α螺旋构型才能发挥功能,而早期合成版本未能达到这一关键的结构完整性,导致失效。

开发有效肽类似物

面对结构复制的困境,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团队转变策略,从复制天然蛋白转向设计创新合成类似物。这些经过工程化设计的肽分子,旨在模拟SP-B和SP-C的核心功能特性。

历经二十多年的研究,团队创建并筛选了多种候选类似物。Curstedt博士确认,目前已成功鉴定出两种高效肽类似物,能够复制天然表面活性物质的关键表面活性功能。

临床前测试与安全性研究

这种由新型肽类似物与磷脂组合而成的合成表面活性物质,经历了严格的临床前评估。其疗效首先在成熟的兔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中得到验证,研究表明该合成制剂能有效改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

在动物实验取得成功后,研究进入人类志愿者安全性试验阶段。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提到,初步安全性研究在捷克共和国、德国和英格兰三国开展,积极结果为推进正式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欧洲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该研发项目现已进入关键阶段。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透露,合成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试验已于数月前启动,旨在评估其对RDS早产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现有动物源性药物(如Curosurf)进行直接对比。

试验正在欧洲多家临床中心进行。这标志着新生儿护理的一个重要节点,有望推出数十年来首种可替代动物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法。若试验成功,或将彻底改变全球早产儿的治疗格局。

成人肺病的未来潜力

合成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远不止于新生儿领域。Anton Titov医学博士在访谈中强调,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扩展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的动物来源不同,合成药物可实现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

这一特性为治疗成人肺病开辟了新途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及其他肺损伤疾病,都有可能通过表面活性物质疗法获益。因此,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的研究有望更广泛地影响重症监护医学,为各年龄段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完整记录

Anton Titov医学博士: 您毕生致力于救治早产儿,若非您参与研发的药物,许多婴儿可能无法存活。而如今您仍积极投身科研,正在开发一种合成药物。

能否请您进一步介绍这一合成药物?据说因其不再依赖动物原料,更易于扩大生产。

确实,以猪为例,其体型有限。单头猪仅能生产两到三瓶表面活性物质,最多治疗两到三名婴儿,无法更多。因此需要大量猪只,难以规模化生产,也无法用于治疗成人肺病。

Tore Curstedt医学博士: 早在90年代末,我们就已掌握表面活性物质的确切成分,包括磷脂组成和肽序列。我们曾以为在90年代末或2000年初就能研制出合成表面活性物质。

但随后我们遇到了难题:虽然能制备出序列正确的重组肽,但例如SP-C蛋白本应是α螺旋结构,重组版本却未能形成这一构型。问题出在三维结构上。

于是我们转向开发类似物。过去20年里,我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类似物,如今已筛选出两种效果优异的版本。我们将这些类似物与磷脂结合,在兔模型中进行了测试,

并在捷克共和国、德国和英格兰三国完成了安全性研究,效果良好。临床试验已于数月前在欧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