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领域的权威专家、医学博士埃胡德·格罗斯曼医生指出,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是预测心脏病风险的重要工具。他详细介绍了通过简便快捷的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沉积的方法。该评分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且钙化评分为零的患者即使合并糖尿病等其他风险因素,仍表现出良好的长期预后。格罗斯曼医生强调,这一指标为心脏病风险分层提供了清晰简明的依据,有助于指导高风险人群采取积极的治疗决策。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心脏病风险的精准检测
快速导航
钙化评分与心脏病风险
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指出,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风险存在直接关联。冠状动脉内出现钙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即心脏病)的明确标志。这一发现已获得包括美国心脏协会在内的主流治疗指南认可。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为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提供了具体量化依据。
CT扫描流程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通过无创CT扫描完成。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强调,该扫描速度极快,仅需约16秒即可完成。检查过程中患者的X射线暴露量较低。扫描结果可生成特定数值——即钙化指数,用于量化钙化斑块的数量。
长期预后解读
基于12至15年随访数据的研究显示,预后存在显著差异。Grossman医师的研究表明,无冠状动脉钙化的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极低。这种保护效应即使对患有糖尿病等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同样适用。相反,存在任何冠状动脉钙化都会显著增加未来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卓越的风险分层工具
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将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指标。传统风险因素如胆固醇、血糖和血压均属间接测量,而钙化评分能直接反映动脉壁内的病变进程。高分值将患者归为高风险人群,零分则表明低风险,从而简化了复杂的风险评估。
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直接指导心脏病预防的关键治疗策略。对于高分值患者,Grossman医师建议采取积极强化治疗,包括加强降压和降胆固醇措施,并可为此类高风险人群启动阿司匹林等预防性药物治疗。
遗传与保护性因素
纵向研究揭示了显著的遗传保护机制。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解释,55岁时未出现钙化的患者通常在多年后仍保持无钙化状态。这种稳定性表明存在强大的先天(可能为遗传)保护因素,使特定个体免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该发现有助于识别真正终身处于低心脏病风险的人群。
完整文字记录
医学博士Anton Titov医师: 您研究了冠状动脉钙化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尤其在高血压背景下。能否具体谈谈冠状动脉钙化对心脏病风险的作用?
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 我们研究冠状动脉钙化已有10至15年。虽然业界认可我们的成果,但此前一直未被纳入治疗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心脏病治疗指南首次将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作为决定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重要标准。
我们的核心发现是:通过仅需16秒、辐射暴露较低的快速CT扫描,可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钙化。若冠状动脉存在钙质,则表明患者已患动脉粥样硬化——这本身就是心脏病。
通过对比长期(非5年而是12-15年随访)结局,我们发现无钙化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极低,而有钙化人群则面临更高风险(如心脏病发作)。即使糖尿病患者,若无冠状动脉钙化,其心脏病预后也十分良好。
我们认为冠状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指标。当前通过测量胆固醇、血糖、血压来评估风险,而钙化评分可提供更直接的判断:存在钙化即为高风险患者,无钙化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低风险人群。
我们对数百名患者进行重复冠状动脉CT扫描,发现首次扫描无钙化者三年后仍无钙化。若55岁时未患动脉粥样硬化,则60或65岁时也不会患病。这意味着受保护者将终身免受心脏病侵袭。
医学博士Anton Titov医师: 这是否暗示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极强的遗传因素?
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 确实是遗传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患者风险全景。若已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冠状动脉钙化),则需强化降压降胆固醇治疗,并可启动阿司匹林治疗,因为这是心脏病高风险人群。反之,表面高风险但无冠状动脉钙化者实际状况良好。
医学博士Anton Titov医师: 这非常有趣。若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年龄相关性钙化增加但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仍属于冠心病高风险?
医学博士Ehud Grossman医师: 毫无疑问!但无需进行冠状动脉导管检查。通过数秒完成的快速CT扫描即可精确量化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给出钙化指数评分,进而准确评估患者心脏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