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亚里·拉萨宁(Jari Rasanen)医学博士指出,抗反流手术虽可降低食管癌风险,但无法完全消除。他详细解读了一项关键研究,该研究表明术后食管黏膜的氧化应激反应仍然存在。拉萨宁博士强调,持续性炎症是评估癌症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仍需通过定期活检进行长期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手术与食管癌风险:患者须知
快速导航
反流手术与癌症风险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抗反流手术并不能完全消除日后发生食管癌的风险。Jari Räsänen博士指出,手术虽可降低风险,但无法将其降为零。这是因为长期反流可能已引发食管黏膜的病变进程,因此手术的保护作用并非绝对。
氧化应激研究结果
Jari Räsänen博士引用了一项发表于15年前的关键研究。该研究对接受抗反流手术的重度GERD患者,测量了手术前后食管黏膜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显示,术后氧化应激显著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
这一发现为食管癌风险的持续存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Jari Räsänen博士强调,这对患者的理解和长期护理至关重要。
症状相关手术指征
现代抗反流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Jari Räsänen博士解释说,当药物无法有效缓解GERD症状时,会考虑手术干预。手术旨在通过阻断酸反流来改善生活质量,而非作为预防癌症的绝对手段。
Anton Titov博士与Jari Räsänen博士讨论了这一重要区别,强调患者不应将手术视为完全的癌症预防策略。
持续炎症与活检监测
抗反流手术后,监测持续炎症至关重要。Jari Räsänen博士强调了食管黏膜活检的重要性:若术后仍存在炎症,则明确提示癌症风险持续。这并不表示手术降低风险的效果不佳,而是说明需要保持警惕并进行后续护理。
定期内镜监测有助于管理这种残余风险。
个体风险因素
抗反流手术后,无法预测个体的癌症结局。Jari Räsänen博士表示,风险降低是群体层面的统计现象。对每位患者,需结合其他因素评估个人风险,其中食管黏膜状态是最关键的指标。
Anton Titov博士与Räsänen博士一致认为,这是医患沟通的核心信息。管理预期是GER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完整对话实录
Anton Titov博士: 患者接受抗反流手术后,是否能完全消除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降低风险吗?术后食管癌风险取决于哪些因素?
Jari Räsänen博士: 问题在于,若患者在长期GERD反流后才接受抗反流手术,其保护作用并不完全。手术可降低风险,但食管黏膜中已启动的病变进程仍可能持续,最终导致食管癌。
我们约15年前发表的研究中,对接受抗反流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氧化应激分析。结果证实,尽管术后黏膜氧化应激显著减轻,但并未降至零。这本质上表明,即使手术成功,食管癌风险依然存在。
但如今抗反流手术的指征更侧重于症状控制——若药物无法控制症状,则需手术。因此不能向患者保证术后绝对不会患癌。
Anton Titov博士: 这很有趣。抗反流手术用于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是否仍会降低食管癌风险?从统计学角度看,癌症风险保持不变吗?
Jari Räsänen博士: 根据我们的研究,尚不完全明确,但食管癌风险似乎有所降低,不过未降至零。这意味着无法预测个体术后是否会发生食管癌。
本质上需评估其他因素,最重要的是黏膜炎症状态。应对食管黏膜进行活检观察炎症情况:若抗反流术后仍存在炎症,即表明食管癌风险持续。这并非否认手术降低风险的作用,只是说明风险不会归零。这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