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医学综述指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极低水平——如15–20 mg/dL——不仅安全,还能在现有治疗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多项涵盖超10万名患者的大型研究证实,将LDL-C降至这一前所未有的水平,可使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20–65%,且不增加严重副作用。随着PCSK9抑制剂和inclisiran等新型药物的研发,如今高风险心血管患者已能够实现这些超低目标。
LDL胆固醇可以降到多低?极低水平的安全性与临床获益
目录
- 引言:LDL胆固醇的重要性
- LDL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基础
- 常用降LDL药物
- 低LDL水平的历史视角
- 如何界定“低”与“极低”LDL水平
- 为何如今可实现极低LDL水平
- 研究结果:极低LDL水平的积极临床结局
- 安全性问题的探讨
- 未来方向与持续研究
- 对患者的临床意义
- 研究局限性
- 患者建议
- 信息来源
引言:LDL胆固醇的重要性
高胆固醇,尤其是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以来被视为心脏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仍是美国的首要死因,每年导致约40万人死亡,与高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
约7350万美国成年人存在LDL-C升高。现行指南建议,心血管风险最高的人群应将LDL-C目标设定为70 mg/dL。然而,即使患者通过高强度他汀治疗达到该目标,仍面临显著的心血管残余风险——医生称之为“残余风险”。
过去试图通过他汀单药治疗进一步降低LDL水平的努力,常因高剂量带来的副作用而受限。随着临床医学的进展,特别是PCSK9抑制剂的出现,如今已可实现低至15 mg/dL的LDL水平,这也引发了关于心脏保护最佳目标值的重要讨论。
LDL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基础
LDL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即动脉斑块积聚)最重要的标志物。LDL代谢异常可导致可能致命的冠状动脉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LDL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它会引起内皮损伤(血管内壁受损),促进脂肪条纹的形成与发展。该病变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特征包括平滑肌细胞改性、泡沫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脂质积聚。
研究表明,脂质相关炎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介质。斑块最易在承受低内皮应力的区域形成,而非高应力区。随着斑块向动脉管腔生长,管腔逐渐狭窄导致应力持续升高,最终促使斑块失稳。
常用降LDL药物
以下几类药物常用于降低LDL胆固醇:
-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发挥作用。可降低LDL-C和甘油三酯,并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虽是血脂异常治疗的一线用药,但可能引起肝损伤、肌肉疼痛,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 依折麦布:通过阻止小肠对胆汁酸的吸收来降低LDL-C,可轻度升高HDL-C并略微降低甘油三酯。可能引起肌痛和腹痛。
- PCSK9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会导致肝脏LDL受体降解。阿利西尤单抗和依洛尤单抗是两种靶向PCSK9的单克隆抗体,可阻止LDL受体降解。副作用可能包括鼻咽炎、注射部位反应、流感样症状和肌肉酸痛。
其他如贝特类、胆汁酸结合树脂和烟酸等药物也用于降低LDL胆固醇。
低LDL水平的历史视角
患有低β脂蛋白血症或PCSK9基因突变等遗传性疾病的个体,因天然LDL水平较低,继承了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自然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较低。据报道,完全缺乏PCSK9的患者LDL-C可维持在15 mg/dL左右,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人类学证据显示,约1万年前以坚果、水果、蔬菜和野生动物肉类为主的狩猎采集者,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0–75 mg/dL,且未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直到农业革命后,人类才开始依赖加工食品、精制糖和碳水化合物。
如今食用的肉类多来自以加工谷物和玉米喂养的动物,导致其缺乏ω-3脂肪酸。在这相对短暂的时间里,饮食结构剧变而基因适应不足,致使平均血清胆固醇水平升至220–230 mg/dL。
如何界定“低”与“极低”LDL水平
LDL-C水平低于50 mg/dL被视为“低”,低于20 mg/dL则为“极低”。研究发现,相较于中等强度降脂治疗,强化降脂治疗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发生在LDL水平低于2.5 mmol/L(约97 mg/dL)时。GLAGOV试验报告显示,在基线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洛尤单抗治疗76周后,斑块消退率达64.3%,而安慰剂组为47.3%。
尽管存在担忧,极低LDL水平并不影响大脑功能,因为大脑的胆固醇调节独立于外周胆固醇系统。血脑屏障对循环胆固醇不通透,意味着大脑依赖自身合成的胆固醇,而非血液中的胆固醇。
为何如今可实现极低LDL水平
多数他汀试验显示平均相对风险降低31%,意味着仍有69%的相对风险残留。尽管他汀被广泛使用,心血管疾病和中风仍占全球死亡原因的25%,表明需进一步应对残余风险。
胆固醇治疗试验协作组(CTT)的荟萃分析报告指出,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持续降低20–25%,总死亡率降低12%。
PROVE IT-TIMI研究指出,即使将LDL-C降至62 mg/dL,残余心血管风险仍达22.4%。近年来,PCSK9抑制剂为实现低于现行目标的LDL水平提供了新途径。他汀单药治疗平均会上调PCSK9表达25–35%,同时上调肝细胞LDL受体,从而部分抵消他汀的有益效应。PCSK9抑制剂与他汀联用可缓解这一抵消作用。
研究结果:极低LDL水平的积极临床结局
多项试验研究了低于推荐值的LDL水平所带来的结局,结果令人鼓舞:
- TNT试验:显示随着LDL水平下降,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较低LDL水平使复合心血管终点风险降低22%,心脏死亡减少20%。
- IMPROVE-IT试验:18,144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辛伐他汀(40 mg)联合依折麦布(10 mg)组,或辛伐他汀(40 mg)联合安慰剂组。7年后,联合治疗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32.7% vs 34.7%)。
- JUPITER试验:比较了LDL-C<50 mg/dL与未达标瑞舒伐他汀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发现,LDL-C<50 mg/dL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65%,其余队列减少44%。
2007年一项研究还发现,他汀不仅改善基线服药患者的生存率,对LDL-C<40 mg/dL的患者同样有效,且未增加肝酶升高、恶性肿瘤或横纹肌溶解风险。
安全性问题的探讨
既往临床试验曾报告极低LDL-C水平可能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包括出血性卒中、痴呆、抑郁、血尿和癌症。但最新研究提供了令人安心的数据:
达拉斯心脏研究(n=12,887)是一项为期15年的基于人群的研究,发现PCSK9基因突变与极低LDL水平相关。携带该突变者冠心病发生率较低(黑人患者降低88%,白人患者降低47%),且未增加出血性卒中或癌症风险。
Boekholdt等人的荟萃分析报告显示,极低LDL水平者的出血性卒中风险高于中等低水平者,但绝对数量较低,统计效能不足以得出确定性结论。总体而言,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的益处超过了潜在的出血性卒中风险。
依洛尤单抗的3期研究显示,即使中位LDL水平达26–36 mg/dL并持续12周,不良事件也未增加。FOURIER试验中,依洛尤单抗将LDL从基线92 mg/dL显著降至30 mg/dL,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且未出现不良事件大幅上升。
未来方向与持续研究
尽管低与极低LDL-C水平获得广泛支持,其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探索。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药物诱导的长期低LDL水平背后的利弊机制。
降LDL试验的一个共同发现是,从LDL开始下降到风险降低临床获益完全显现之间存在时间滞后,这为了解LDL-C降低与心血管风险降低之间的关联提出了新的认知挑战。
通过他汀单药治疗将LDL降至极低水平,在某些患者中存在安全性顾虑。虽然PCSK9抑制剂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其成本效益仍存疑。此外,PCSK9抑制剂的免疫原性效应——从轻度注射部位反应到过敏反应及药物疗效丧失——仍需进一步审视。
针对PCSK9的小干扰RNA(siRNA)治疗策略已引起关注。Inclisiran是一种通过RNA干扰抑制PCSK9的新型药物,在ORION-1二期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9个月内仅需给药两次,平均LDL降幅达51%。
对患者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表明,对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而言,将LDL水平降至当前目标值以下,可为预防心脏病发作、中风及心血管死亡提供显著的额外保护。能够安全实现LDL低至15–30 mg/dL,代表了胆固醇治疗领域的一次范式转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确诊心血管疾病或具有多重风险因素的患者,或可受益于与医生商讨更积极的LDL目标。PCSK9抑制剂等新药及inclisiran等即将面世的疗法,为无法耐受高剂量他汀或需进一步降低LDL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多项大型研究的安全性数据应能让患者安心:实现极低LDL水平并未带来显著副作用或健康风险,这与早期对极低胆固醇水平的担忧形成对比。
研究局限性
尽管支持极低LDL水平的证据令人信服,仍需承认若干局限。多数研究的随访期相对较短(通常为1–5年),因此维持LDL水平低于20 mg/dL数十年的长期效应仍属未知。
许多研究由生产PCSK9抑制剂的制药公司资助,可能引入偏倚。新药成本对多数患者而言仍过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此外,多数研究聚焦高风险人群,因此极低LDL对低风险个体的益处尚不明确。PCSK9抑制剂维持风险降低的最佳治疗时长也尚未确立。
患者建议
基于本次全面证据回顾,患者可考虑以下事项:
- 与您的医生讨论个人心血管风险,以确定更积极的LDL目标是否适合您;
- 若您已确诊心脏病或属极高风险,询问包含他汀及新药的联合治疗方案;
- 主动讨论降胆固醇药物的副作用——若无法耐受传统他汀,或可有新选择;
- 谨记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运动及戒烟)仍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础,无论是否用药;
- 持续关注胆固醇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因该领域正快速发展。
患者应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根据个人风险特征、药物耐受性及偏好,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信息来源
原文标题:极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前景
作者:Dhrubajyoti Bandyopadhyay, Arshna Qureshi, Sudeshna Ghosh, Kumar Ashish, Lyndsey R. Heise, Adrija Hajra, Raktim K. Ghosh
出版物:《脂质杂志》,2018年,文章ID 8598054,共8页
注:本文为患者友好型版本,基于同行评审研究,旨在忠实呈现原始科学内容的同时,便于受教育患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