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综述探讨了免疫疗法,尤其是检查点抑制剂,如何重塑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核心发现表明,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改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预后——将早期病例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从51%提升至65%,并延长晚期PD-L1阳性患者的生存期(总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与16个月)。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免疫疗法联合方案提高了缓解率,但获益程度存在差异。PD-L1状态等生物标志物对预测疗效至关重要,尽管患者筛选策略仍在不断优化中。
乳腺癌免疫疗法:现状与未来展望
目录
- 引言
- 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
- 免疫疗法的当前格局
- 三阴性乳腺癌(TNBC):概述
- 早期TNBC的免疫疗法
- 手术与化疗后的免疫疗法
- 晚期TNBC的免疫疗法
- 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免疫疗法
- 研究方法:研究如何进行
- 主要发现:结果摘要
- 临床意义:对患者的意义
- 研究的局限性
- 给患者的建议
引言
乳腺癌仍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美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复发和治疗反应差异仍是重大挑战。乳腺癌可分为不同亚型:激素受体阳性(HR+)、HER2阳性,以及缺乏雌激素、孕激素和HER2受体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TNBC尤其具有侵袭性,占病例的15-20%,生存率较低(I-III期5年生存率为64%)。传统上认为TNBC属于“免疫学冷”肿瘤(对免疫治疗反应较差),但近期临床试验表明,免疫疗法——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能显著惠及特定患者群体。帕博利珠单抗现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与化疗联合用于早期和晚期TNBC。本综述探讨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优势人群特征,以及PD-L1等生物标志物在指导治疗决策中的价值。
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
免疫疗法通过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发挥作用。乳腺癌中主要应用的包括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和HER2靶向抗体。癌细胞常利用“检查点”蛋白(如PD-1/PD-L1)逃避免疫监视,这些蛋白如同免疫细胞的“刹车”。当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一种关键免疫细胞)上的PD-1结合时,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检查点抑制剂可阻断这一结合,“解除刹车”,使T细胞能够有效攻击肿瘤。例如,帕博利珠单抗靶向PD-1,而阿特珠单抗靶向PD-L1。将免疫疗法与化疗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化疗杀死癌细胞并释放肿瘤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免疫疗法则强化T细胞对残余癌细胞的清除能力。然而,这种免疫激活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相关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皮疹),在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为7-23%。
免疫疗法的当前格局
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分为三类: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PD-L1抑制剂(如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CTLA-4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目前,仅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乳腺癌(特别是TNBC),而阿特珠单抗因试验结果未达预期已撤市。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获益——约40-60%的TNBC患者出现应答,具体取决于生物标志物状态。当前研究重点在于优化患者筛选策略,并将免疫疗法拓展至其他乳腺癌亚型。
三阴性乳腺癌(TNBC):概述
TNBC侵袭性强且治疗选择有限,因其对激素疗法不敏感。该亚型占乳腺癌的15-20%,复发率较高(II/III期患者3年内复发率为30-35%)。免疫疗法在TNBC中效果优于其他亚型,因其肿瘤突变负荷(TMB)较高——更多基因突变使肿瘤更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早期高风险TNBC和晚期PD-L1阳性TNBC的标准治疗。关键试验表明,免疫疗法在疾病早期阶段效果最佳,即在免疫系统尚未因癌症进展或既往治疗而受损时。
早期TNBC的免疫疗法
对于早期TNBC(II-III期),在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中加用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改善预后。KEYNOTE-522试验(1,174名患者)显示,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化疗的患者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达65%——即治疗后未检测到癌细胞——而单纯化疗组为51%。5年后,帕博利珠单抗组81.3%的患者实现无事件生存,对照组为72.3%,复发风险降低37%。其他试验也观察到类似获益:
- IMpassion031(333名患者):阿特珠单抗+化疗将pCR率提升至58%,对照组为41%。
- I-SPY2(114名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实现60%的pCR率,对照组为20%。
更高的pCR率与更好的长期生存相关。一项针对1,496名TNBC患者的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免疫疗法可提高pCR率。然而,免疫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为9-82%(≥3级占7-23%)。
手术与化疗后的免疫疗法
新辅助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5年生存率为57%,而达到pCR者为90%)。术后辅助免疫疗法旨在清除残余癌细胞。KEYNOTE-522试验中,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改善了生存,尤其对存在中度残留病灶的患者。然而,ALEXANDRA试验(化疗后使用阿特珠单抗)未显示获益——免疫疗法组复发率为12.8%,对照组为11.4%。这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术后治疗仅适用于特定场景,突显了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晚期TNBC的免疫疗法
对于转移性TNBC(mTNBC),免疫疗法可延长PD-L1阳性患者的生存期。关键试验包括:
- KEYNOTE-355(847名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将PD-L1阳性(CPS ≥10)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3个月,对照组为16个月。无进展生存期(疾病未恶化时间)延长至9.7个月,对照组为5.6个月。
- IMpassion130(943名患者):阿特珠单抗+化疗将PD-L1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7.5个月,对照组为5.3个月。总生存期呈改善趋势(25.4个月 vs. 17.9个月),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反,IMpassion131试验(902名患者)显示阿特珠单抗+紫杉醇未带来获益。疗效高度依赖PD-L1状态——仅40-50%的晚期TNBC患者为PD-L1阳性。≥3级副作用发生率为5-7.5%。
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免疫疗法
HR+/HER2-乳腺癌(占病例65%)通常对免疫疗法反应较差,因其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低。然而,高风险亚型(如Ki-67指数高)可能获益。近期试验表明:
- KEYNOTE-756(1,278名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将pCR率提高至24.3%,对照组为15.6%。获益在雌激素受体低表达(ER 1-9%)的患者中最显著,其pCR率跃升至59%,对照组为30.2%。
- CheckMate 7FL(521名患者):纳武利尤单抗+化疗将pCR率提升至24.5%,对照组为13.8%,尤其在PD-L1阳性患者中差异更大(44.3% vs. 20.2%)。
3-4级副作用发生率为32-52.5%。尽管前景可观,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外尚未成为HR+乳腺癌的标准治疗。
研究方法:研究如何进行
本综述分析了截至2024年发表的主要II/III期临床试验数据。KEYNOTE-522(早期TNBC)、KEYNOTE-355(晚期TNBC)和KEYNOTE-756(HR+乳腺癌)等试验比较了免疫疗法-药物联合与安慰剂或标准化疗的疗效。研究纳入300-1,200余名患者,评估终点包括pCR(病理学完全缓解)、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副作用。通过肿瘤组织检测评估生物标志物(如PD-L1、TMB)。结果经统计学验证——例如,风险比(HR)低于1.0表示治疗获益,p值<0.05确认显著性。
主要发现:结果摘要
- 早期TNBC: 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将pCR率提高14-40%(KEYNOTE-522中65% vs. 51%),5年无事件生存率提高9%(81.3% vs. 72.3%)。
- 晚期TNBC: 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在PD-L1阳性患者中将中位生存期延长7个月(23 vs. 16个月)。
- HR+乳腺癌: 免疫疗法将pCR率提高8.5-10.7%,但获益仅限于高风险亚组。
- 生物标志物重要性: PD-L1阳性(CPS ≥10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比例高)患者应答最佳。高肿瘤突变负荷的TNBC患者也显示改善。
- 安全性: 各试验中≥3级免疫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5-23%。
临床意义:对患者的意义
对于TNBC患者,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标准选择。早期高风险肿瘤(II/III期)患者应讨论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方案,可将复发风险降低37%。约40-50%的晚期PD-L1阳性TNBC患者可能通过一线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延长生存。对于HR+患者,免疫疗法正逐渐用于激素受体水平低或侵袭性特征的高危病例——尽管尚未成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应通过活检检测PD-L1状态以评估 eligibility。接受免疫疗法的患者需监测自身免疫副作用,如疲劳、皮疹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未解问题包括:免疫疗法对PD-L1阴性TNBC患者无效,且PD-L1以外的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仍需验证。HR+乳腺癌的获益较为有限且仅见于特定亚组。化疗-免疫疗法后的早期复发(6个月内)尚未充分研究,新型联合疗法的长期生存数据有限。术后辅助免疫疗法的结果不一致——在部分试验(如KEYNOTE-522)中有效,但在其他(如ALEXANDRA)中无效。此外,肾上腺功能不全等副作用(见于I-SPY2)需要谨慎管理。
给患者的建议
- 讨论生物标志物检测:若您患有三阴性乳腺癌(TNBC)或高风险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建议进行PD-L1检测(综合阳性评分CPS)。
- 考虑TNBC免疫治疗:符合条件者,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为早期或PD-L1阳性晚期TNBC提供显著的生存获益。
- 咨询临床试验:针对PD-L1阴性TNBC或HR+疾病,可探索新型联合疗法(如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
- 监测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若出现持续疲劳、咳嗽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报告医疗团队。
- 个体化术后管理:新辅助治疗后若存在残留病灶,请与肿瘤科医生讨论帕博利珠单抗的辅助应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