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近视进展:患者与家庭实用指南

Can we help?

本综述指出,近视(又称近视眼)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态势,预计到2050年将影响全球半数人口。尽管遗传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环境因素——尤其是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显著推动了近视的发展。在各类干预措施中,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在延缓近视进展方面表现出最优的长期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则对预防儿童近视发生具有最强的保护作用。

防控近视进展:患者与家庭实用指南

目录

引言:全球近视流行现状

近视,俗称近视眼,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视力问题之一。其成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伸长),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非其上,使得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模糊。

近几十年来,近视患病率急剧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已呈流行态势,17-18岁青少年中80-90%患有近视。西方国家也呈现显著增长,研究显示25岁人群患病率达46%,而75岁人群仅为15%。

令人担忧的是,预测表明到2050年全球约47.58亿人(占人口49%)将患近视,其中9.38亿人(9.8%)将发展为高度近视(屈光度≥-6.00)。这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因为高度近视会大幅增加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儿童时期近视发生越早,成年后病情往往越重。本综述系统评估了所有可用策略——包括行为干预、器械治疗和药物干预——在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方面的效果,并综合考虑其有效性、副作用、耐受性及长期收益。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对截至2017年12月的所有相关科学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回顾。通过在PubMed、MEDLINE和Cochrane等医学数据库中使用“近视”结合“控制”、“进展”、“儿童”、“预防”、“阿托品”、“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所有涉及近视防控的英文文献均被纳入。评审人员先根据标题和摘要筛选研究,再获取全文进行最终评估。同时通过参考文献追溯以补充遗漏研究,确保本综述基于最高质量的证据。

近视成因:遗传与环境因素

近视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两方面对制定有效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子女患病风险显著更高。澳大利亚儿童研究证实,父母近视和种族背景显著影响屈光度和眼轴长度。

普通近视多属复杂遗传,而高度近视可能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X连锁隐性等遗传模式。同卵双胞胎研究显示近视遗传度高达90%,说明遗传在相同基因个体间差异中起主导作用。

目前已识别出18个与近视相关的遗传位点(如MYP2、MYP3、MYP5),其中TGF-β/BMP信号通路影响巩膜胶原合成,其表达降低与眼轴伸长易感性增加相关。

然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这些已知遗传因素仅能解释0.5-2.9%的近视风险,表明非遗传因素——如表观遗传变化和环境影响——的作用比以往认为的更为重要。

生物学机制

视网膜在调控眼球生长中起关键作用。动物实验显示,通过特殊镜片操纵周边视网膜离焦可改变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周边远视离焦可导致轴性近视。

多巴胺系统是重要调控通路。动物模型中多巴胺水平下降与眼轴增长相关,使用负透镜的鸡玻璃体中多巴胺代谢物DOPAC水平降低。

多巴胺通过D1样和D2样受体协同作用(而非仅D2受体)。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也通过释放生长因子调控巩膜重塑。

其他涉及分子包括7-甲基黄嘌呤(可增强巩膜胶原)和褪黑素(可能通过影响脉络膜厚度介导光照对近视的作用)。

环境因素:户外时间与近距离用眼

环境因素,尤其是户外活动时间和近距离用眼,显著影响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证实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具有保护作用。广州一项对1903名6-7岁儿童的随机试验显示,每日增加户外活动组三年后近视进展更慢(-1.42D vs. -1.59D),发病率降低23%。台湾研究也表明课间户外活动使一年后近视发生率从17.65%降至8.41%。

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预防发生而非延缓进展。荟萃分析确认更多户外时间可降低发病率(风险比=0.536)和患病率(优势比=0.964),但与进展速度无显著关联。

居住地也影响风险,印尼研究显示城市和郊区儿童患病率(10.1%、12.3%)高于远郊(3.8%)和农村(1%),反映城市环境中户外时间少、近距用眼多的特点。

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强光刺激多巴胺释放有关,动物实验显示高照度可延缓近视发展,且该效应可被多巴胺拮抗剂阻断。

近距离用眼活动

近距离用眼(阅读、书写、屏幕使用)作为风险因素的证据较为复杂。新加坡研究发现每周读写超20.5小时的青少年近视风险更高(优势比1.12)。

悉尼研究显示,12岁儿童阅读距离<30厘米或连续阅读>30分钟分别使风险增加2.5倍和1.5倍,但多变量分析中总近距用眼时间不显著。

近期2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更多近距离用眼与更高近视几率相关(优势比=1.14),每周每增加1D-小时近距用眼,几率上升2%。

更高教育水平始终与更高近视率相关,反映近距用眼增加和户外时间减少的共同影响,证实近视的多因素本质。

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选择

多种干预措施可用于延缓近视进展,其效果、副作用和适用性各异。

生物反馈视觉训练

基于“眼外肌过度工作致调节变化”的理论,曾有多种生物反馈技术被尝试,但临床证据不支持其有效性。

一项对33名女学生的前瞻性研究显示,12个月声学生物反馈训练无显著效果。中国眼保健操的病例对照研究也表明两年内与近视风险或进展无关联。目前无一致证据支持该疗法。

眼镜与隐形眼镜

普通眼镜和隐形眼镜可矫正视力但无法有效延缓进展。渐进多焦点镜片(PALs)和双光眼镜通过减少调节滞后被测试。

近视矫正评估试验(COMET)对469名9岁儿童进行三年研究,发现PALs组仅获0.2D的微弱改善。亚组分析显示对调节滞后>0.43D伴近距内隐斜的儿童效果稍好。

COMET2研究针对特定人群仅获0.28D改善。芬兰一项三年随机试验发现双光镜或阅读镜无实际效果。

专为近视控制的软性隐形眼镜效果有限。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治疗组一年进展-0.22±0.34D vs. 对照组-0.79±0.43D;香港研究显示治疗组年进展0.30D vs. 对照组0.40D。

角膜塑形术(Ortho-K)

Ortho-K通过夜间配戴硬性透氧镜片重塑角膜,使日间无需戴镜。香港一项先导研究显示治疗组两年改善2.09±1.34D。

一项单盲随机研究显示治疗组两年眼轴增长0.36±0.24mm vs. 对照组0.63±0.26mm。虽有效,但存在角膜炎等风险,且需严格依从,不宜作为一线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干预效果最为稳定。

哌仑西平研究显示:一年后安慰剂组进展-0.84D,而治疗组为-0.70D和-0.47D;美国研究显示两年改善0.41D。

阿托品效果最显著。ATOM1研究显示:两年后对照组进展-1.20±0.69D,眼轴增0.38±0.38mm,而1%阿托品组仅进展-0.28±0.92D,眼轴变化-0.02±0.35mm。

关键的是,低浓度阿托品(0.01%)长期效果良好,反弹效应最低,副作用可忽略,成为目前多数临床医生的首选,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核心结论与建议

基于全面证据回顾,为关注近视进展的家庭提供以下建议:

一线预防: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预防近视发生保护作用最强。儿童应保证每日充足户外时间,可降低约23%发病率。该方法无副作用且有益整体健康。

一线治疗:对已确诊儿童,低浓度阿托品(0.01%)滴眼液是当前最有效的延缓进展方案,副作用最小,停药后反弹最低。

次要选择:角膜塑形术和特殊设计隐形眼镜有中等效果,但需评估感染风险和依从性,适用于阿托品不耐受者。

有限获益:普通眼镜和隐形眼镜仅矫正视力,无法显著延缓进展。渐进多焦点镜和双光镜对多数儿童效果微弱,仅对特定亚组可能有效。

不推荐方案:生物反馈训练和眼保健操缺乏有效证据,不应作为依赖手段。

家庭应与眼科专业人员根据儿童年龄、近视程度、进展速度及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研究局限性

尽管本综述全面,仍需注意以下局限:

多数研究针对特定人群(尤其是亚洲儿童),结果可能难以推广至其他遗传背景和环境暴露的群体。

许多研究随访期短(1-3年),限制了长期结局和停药后反弹效应的评估。低浓度阿托品等新疗法需更长期数据。

多数干预机制未完全明确。虽知某些治疗有效,但具体作用途径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方案。

真实世界依从性可能低于试验条件,严格方案(如夜间戴镜或每日滴药)在实际中效果可能打折扣。

多数研究关注解剖和屈光结果,较少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性视觉结局。

信息来源

原文标题:近视进展预防:系统评价

作者:阿尔多·瓦格,洛伦佐·费罗·德西代里,保罗·努奇,马西米利亚诺·塞拉菲诺,朱塞佩·詹纳卡雷,卡洛·E·特拉韦尔索

出版物:《疾病》2018年第6卷第4期92页

注:本文基于同行评审科研文献编写,在保留所有关键数据与结论的同时,以更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