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是一种严重并发症,高血钙水平可能干扰癌症治疗进程,约30%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受其影响。本综述强调,高钙血症的出现通常提示疾病已进展至晚期,且患者生存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为25至52天)。然而,通过静脉补液、骨改良药物(如唑来膦酸,有效率可达88.4%)以及针对性抗癌治疗等手段,可有效控制症状。患者需认识到,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在控制原发癌症的同时,结合水化治疗及专用药物调节血钙水平。
认识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患者指南
目录
- 引言:什么是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
- 临床问题:患病率与预后
- 高钙血症的发生机制:体内钙系统失调
- 高钙血症的诊断:检测与评估
- 治疗策略:三大关键原则
- 补液治疗:第一步
- 保护骨骼的药物:双膦酸盐与地舒单抗
- 治疗方案比较
- 给患者的临床建议
- 认识局限性
- 信息来源
引言:什么是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是指血液中钙含量过高的一种状况。当这种情况发生在癌症患者身上时,称为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其根本原因是癌症破坏了人体正常的钙平衡机制——这一平衡通常由骨骼、肾脏和肠道精密调控。
本研究的开篇案例涉及一位60岁女性尿路上皮癌(膀胱癌)患者,她因嗜睡和食欲不振前往急诊。血液检查显示其血钙水平高达16.1 mg/dL(正常范围为8.8–10.2 mg/dL),属于危险高位,同时伴有其他指标异常,提示为癌症相关的高钙血症,而非其他病因所致。
临床问题:患病率与预后
高钙血症常使癌症治疗复杂化,病程中可能影响高达30%的患者。不过近期研究显示,患病率可能已降至约2–3%,2009至2013年间记录有1个百分点的下降,这很可能得益于预防性治疗的进步。
该状况在以下癌症类型中较为常见:
- 非小细胞肺癌
- 乳腺癌
- 多发性骨髓瘤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 尿路上皮癌(膀胱癌)
- 卵巢癌
遗憾的是,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通常预示疾病已进入晚期,且预后较差。早期研究显示,高钙血症发作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0天。尽管现代治疗手段有所进步,结局仍不容乐观,高钙血症发生后的中位生存期为25至52天。
部分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与某些肿瘤类型相比,血液系统癌症或乳腺癌患者往往生存率更高。那些血钙水平恢复正常并接受化疗的患者,生存时间也相对更长。
高钙血症的发生机制:体内钙系统失调
根据癌症破坏钙平衡的不同方式,研究人员历来将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分为四类:
体液性高钙血症(最常见)
这类占大多数病例,因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所致。正常情况下PTHrP作为生长因子局部发挥作用,但癌细胞可将其释放入血,模拟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促使骨骼释放钙质,并令肾脏重吸收钙。
局部溶骨性高钙血症
多见于癌症转移至骨骼(尤其是乳腺癌或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在骨骼中产生促进骨分解的物质,从而释放钙入血。
1,25-二羟基维生素D介导的高钙血症
某些肿瘤(特别是淋巴瘤)可生成过多活性维生素D,增强食物中钙的吸收并加速骨分解。
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极少数肿瘤能分泌实际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引发类似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应。
最新研究提示上述分类可能过于简化。高达30%的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机制,且一些研究发现仅有32–38%的高钙血症病例出现PTHrP升高,表明医学界对该病的理解仍在不断深化。
高钙血症的诊断:检测与评估
诊断高钙血症需通过血液检测测量钙水平并确定病因。由于低白蛋白水平可能干扰钙的测量结果,医生常使用以下校正公式:
校正钙水平 = 实测钙值 + 0.8 × (4.0 - 血清白蛋白水平)
关键的诊断检测包括:
- 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在癌症高钙血症中通常偏低
-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常升高
- 维生素D水平(25-羟基和1,25-二羟基形式)
- 血磷水平——常降低
- 肾功能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6–21%的癌症高钙血症患者可能实际患有偶发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一种非癌症疾病),因此全面检测对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策略:三大关键原则
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的治疗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 纠正脱水——高钙血症导致多尿和体液丢失
- 抑制骨吸收——使用药物减少骨骼释放钙
- 治疗基础癌症——控制癌症是实现长期管理的关键
治疗决策取决于血钙水平的高低、上升速度,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模糊或精神状态改变等症状。若校正钙超过13 mg/dL、水平快速上升(每日超过1 mg/dL),或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应立即开始治疗。
补液治疗:第一步
高钙血症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导致严重脱水:
- 食欲减退和呕吐
- 肾性尿崩症(肾脏无法浓缩尿液)
- 脱水引起的肾功能下降
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是首选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血容量,使肾脏能够排出更多钙质。输液速率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脱水程度、高钙血症的严重性以及是否存在心脏基础疾病。
医生有时在补液后加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以促进钙排泄,但研究未显示其效果优于单纯补液。需特别注意,利尿剂绝不能在血容量恢复前使用,否则可能加重脱水与高钙血症。
积极补液通常可使血钙下降1–2 mg/dL,但若不针对骨吸收和基础癌症进行进一步治疗,该效果仅为暂时性的。
保护骨骼的药物:双膦酸盐与地舒单抗
由于大多数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源于过度骨吸收,抑制该过程的药物至关重要:
双膦酸盐
这类药物(如帕米膦酸、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通过干扰破骨细胞(负责骨分解的细胞)功能发挥作用。静脉给药可使60–90%的患者血钙恢复正常。
研究表明唑来膦酸效果尤为显著:
- 4mg剂量在第10天使88.4%的患者血钙恢复正常
- 8mg剂量使86.7%的患者血钙恢复正常
- 帕米膦酸(90mg)仅使69.7%的患者血钙恢复正常
- 唑来膦酸起效更快,第4天即有50%的患者恢复正常,而帕米膦酸为33.3%
- 中位反应持续时间在唑来膦酸4mg组为32天,帕米膦酸组为18天
4mg剂量的唑来膦酸通常每3–4周按需给药,以应对高钙血症复发。但双膦酸盐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不推荐用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低于35 mL/分钟)的患者。
地舒单抗
该药是一种靶向RANKL(参与骨分解的关键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双膦酸盐不同,地舒单抗不影响肾功能,可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研究显示地舒单抗可使约70%的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患者血钙恢复正常。与唑来膦酸相比,它能显著延迟首次高钙血症的发生并降低复发风险。对于双膦酸盐无效的患者,地舒单抗成功使63.6%的病例血钙恢复正常。
降钙素
该激素通过减少骨吸收和增加肾脏排钙,能快速(4–6小时内)降低血钙。但其效果短暂(仅2–3天),因受体下调所致,故最适用于急性期管理,为起效较慢的药物争取时间。
治疗方案比较
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静脉生理盐水
- 使血钙降低1–2 mg/dL
- 无后续治疗时效果短暂
- 是所有患者必要的初始治疗
袢利尿剂(呋塞米)
- 可于补液后加用
- 无证据表明优于单纯补液
- 存在电解质紊乱风险
唑来膦酸(4mg 静脉)
- 最有效的双膦酸盐(88.4%反应率)
- 中位反应持续时间:32天
- 不适用于严重肾功能损害
地舒单抗(120mg 皮下)
- 对肾功能损害者有效
- 总体反应率70%
- 对双膦酸盐耐药病例反应率达63.6%
降钙素(4–8 IU/kg)
- 起效快(4–6小时)
- 作用时间短(2–3天)
- 适用于桥接治疗
给患者的临床建议
基于现有证据,以下是患者应了解的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管理要点:
- 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如极度口渴、尿频、恶心、呕吐、便秘、腹痛、骨痛、肌无力、意识模糊或嗜睡
- 理解补液是关键第一步——必要时不要拒绝静脉输液
- 询问护骨药物——唑来膦酸是当前最有效的双膦酸盐,但如有肾脏问题,地舒单抗可能是更好选择
- 认识癌症治疗的重要性——控制基础癌症是长期管理高钙血症的根本
- 注意副作用——所有治疗都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
- 了解复发常见——高钙血症易复发,常需每3–4周重复治疗
认识局限性
尽管治疗能有效降低血钙,但仍存在若干重要限制:
首先,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CAH)的不良预后(中位生存期25–52天)表明,这通常是晚期难治性癌症的并发症。即使成功控制血钙,原发癌症仍是治疗重点。
其次,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肿瘤类型(如肺癌和上呼吸道癌)患者及PTHrP水平较高者,可能对双膦酸盐更耐药且复发更快。
第三,所有治疗均有风险。积极补液可能导致液体负荷过重(尤其对心脏病患者),双膦酸盐可能损害肾功能,所有药物都可能引起需严密监控的电解质紊乱。
最后,现有高钙血症治疗研究规模普遍较小,仍需更多研究以优化治疗策略,尤其针对初始治疗无效的患者。
信息来源
原文标题: 癌症相关性高钙血症
作者: 特蕾莎·A·盖斯(Theresa A. Guise)医学博士、约翰·J·维索梅尔斯基(John J. Wysolmerski)医学博士
出版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4月14日
数字对象标识符: 10.1056/NEJMcp2113128
本文基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同行评审研究,在保留所有科学数据、统计结果和临床建议的前提下,将复杂的医学信息转化为患者及照护者易于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