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综述系统分析了乳腺癌术前(新辅助)与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表明,多数治疗方案可降低10%–25%的乳腺癌死亡风险,且不增加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然而,蒽环类化疗和放疗会提高心脏病、肺癌或白血病的死亡风险,紫杉类药物也会增加白血病发生风险。这些发现为患者与医生权衡治疗获益与长期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
理解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目录
背景介绍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后接受药物治疗或放疗,可降低癌症复发与死亡风险,但也可能增加因其他疾病(如心脏病)死亡的可能。目前相关证据分散于多项研究中,不利于患者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决策。
为解决该问题,研究人员系统收集了临床指南与高质量研究证据,重点分析2016–2021年间推荐用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I–IIIA期)的治疗方案,评估各类治疗对以下指标的影响:
- 乳腺癌死亡率
- 非乳腺癌死亡率
- 特定风险(如心脏病或第二原发癌)
研究采用率比(RR)作为统计指标,量化治疗对结局的影响。例如,RR = 0.75 表示风险降低25%,RR = 1.20 表示风险增加20%。该指标有助于直观理解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按以下步骤开展证据整合:
- 指南筛选: 回顾2016–2021年间美、欧、英六大机构发布的乳腺癌指南,仅纳入方法透明且声明利益冲突的指南。
- 治疗识别: 提取所有推荐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与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抗HER2治疗、内分泌治疗、双膦酸盐及放疗。
-
证据检索: 针对每种治疗,检索医学数据库中的最佳证据,优先选择:
- 多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
- 若无荟萃分析,则选用大型随机试验
-
数据提取: 记录每项研究的以下信息:
- 患者规模(从数百至逾万人)
- 随访时间(≥3年)
- 乳腺癌与非乳腺癌死亡率的RR值
- 风险增加的具体原因
-
放疗专项分析: 额外检索放射治疗相关研究,以明确:
- 剂量-反应关系(辐射剂量与风险的相关性)
- 现代典型剂量对心脏、肺等器官的影响
由两名肿瘤学家独立提取数据,并由另外两名肿瘤学家和一名乳腺外科医生复核,分歧处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核心发现:全身治疗
研究涵盖四大类药物治疗:
化疗
化疗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但风险表现不一:
- 蒽环类: 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11%(RR 0.89),但非乳腺癌死亡风险增加30%(RR 1.30),主要源于心脏病和白血病。
- 紫杉类+蒽环类联合: 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19%(RR 0.81),但白血病风险上升。因缺乏紫杉类单药与安慰剂的直接比较,增幅无法精确量化。
- 铂类(新辅助): 可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但缺乏长期死亡率数据。
- 卡培他滨(辅助): 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可降低总死亡风险41%(RR 0.59),但无乳腺癌特异性数据。
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不影响乳腺癌死亡率,但使局部复发风险增加37%(RR 1.37)。
抗HER2治疗(HER2阳性癌)
- 曲妥珠单抗: 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34%(RR 0.66),未增加其他死因。
- 帕妥珠单抗: 有降低死亡风险趋势(RR 0.85),但无统计学显著性。
- 曲妥珠单抗 emtansine: 同样呈风险降低趋势(RR 0.75),结果不显著。
- 来那替尼: 可降低复发风险,无死亡率数据。
内分泌治疗(ER阳性癌)
- 他莫昔芬(5年): 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31%(RR 0.69)。
- 他莫昔芬(10年): 较5疗程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25%(RR 0.75)。
-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vs 他莫昔芬: 对绝经后女性,AIs降低死亡风险15%(RR 0.85);对使用卵巢抑制的绝经前女性,AIs可降低复发风险,但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 卵巢抑制/消融: 联合他莫昔芬可降低复发,但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RR 0.94)。
双膦酸盐(绝经后女性)
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18%(RR 0.82),未增加其他死因。
核心发现: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但会带来某些长期风险:
不同手术类型的获益
- 保乳手术后: 全乳放疗可降低死亡风险,加用瘤床加强照射或区域淋巴结放疗能带来额外获益。
- 乳房切除术后: 胸壁放疗显著降低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对淋巴结阴性者无效。
风险与剂量关系
放疗会增加以下原因的死亡风险:
- 心脏病: 心脏每接受1 Gy辐射,风险增加4.2%。现代放疗中平均心脏剂量约为4 Gy。
- 肺癌: 肺部每接受1 Gy辐射,风险增加8.5%。现代平均肺剂量约为5 Gy。
- 食管癌: 食管每接受1 Gy辐射,风险增加4.5%。现代平均食管剂量约为4 Gy。
上述风险在治疗后可持续数十年,但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已显著降低器官受照剂量,使得当前风险低于以往。
临床意义
本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以下关键信息:
- 多数治疗可降低10%–25%的乳腺癌死亡风险,且不增加其他死因,总体获益大于风险。
- 蒽环类化疗和放疗对已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 放疗获益因人群而异:
- 对淋巴结阳性乳房切除术患者获益显著
- 对淋巴结阴性者获益有限
- 现代放疗技术可降低但不完全消除长期风险。患者应主动询问:
- 心脏、肺、食管的预估受照剂量
- 是否可采用深吸气屏气等先进技术
本研究提供的RR值可用于开发决策辅助工具,结合患者年龄、癌症分期与健康状况,生成个体化获益-风险分析。
研究局限
尽管尽可能全面,本综述仍存在以下局限:
- 证据更新滞后: 帕博利珠单抗、阿贝西利等新药未充分评估,因其在研究期间仅获美国指南推荐。
- 数据缺失: 铂类、卡培他滨、来那替尼等治疗仅有无复发生存数据,缺乏死亡率数据。
-
放疗数据挑战:
- 早期试验的风险估计不适用于现代技术
- 多数试验未报告器官特异性受照剂量
-
人群适用性: 结果主要基于标准方案,下列情况效果可能不同:
- 非标准剂量或疗程
- 合并多种疾病者
- 随访时间: 第二原发癌等风险需数十年才显现,新治疗方案中的长期风险可能被低估。
实用建议
基于本研究,患者与医生应:
-
共同探讨获益-风险: 针对每一项治疗建议,询问:
- “该治疗如何降低我的乳腺癌死亡或复发风险?”
- “可能带来哪些其他健康风险?”
-
了解放疗剂量: 若接受放疗,应向放射肿瘤医生咨询:
- 心脏、肺、食管的预估受照剂量
- 有无进一步降低剂量的技术选择
-
重视心脏监测: 如使用蒽环类药物或接受左侧乳腺放疗,应:
- 进行基线心功能评估
- 制定长期心脏监测计划
-
借助决策工具: 请求使用整合以下信息的工具:
- 个体癌症特征(分期、激素受体、HER2状态)
- 年龄与整体健康状况
- 本研究中的RR数据
-
询问现代技术: 放疗时可了解是否可采用:
- 深吸气屏气(减少心脏受量)
- 三维适形或质子治疗等精准技术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 乳腺癌辅助与新辅助治疗对其死亡率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 Amanda J. Kerr, Gurdip Mannu, David Dodwell, Paul McGale, Francesca Holt, Fran Duane, Sarah C. Darby, Carolyn W. Taylor
期刊: 《癌症治疗评论》(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出版信息: 2022年第105卷,文章编号102375
注: 本文为对原研究的患者友好型解读,在保留所有关键数据、结果与局限的前提下,对专业术语进行了通俗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