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希亚默尔·斯蒂芬森:重塑健康与文化认知的北极探险先驱

Can we help?

维尔希亚默尔·斯蒂芬森是一位开创性的北极探险家与人类学家,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北方文化与环境的理解。通过长期与因纽特社群共同生活的实地研究,他提出了关于营养学、极端环境生存及文化适应的突破性理论,至今仍在健康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他颇具争议的高脂肪纯肉饮食实验以及对因纽特传统健康实践的记录,为人类韧性研究和替代健康方案提供了宝贵见解。

维尔希亚默尔·斯蒂芬森:革新健康与文化认知的北极探险家

目录

背景与早年生活

维尔希亚默尔·斯蒂芬森于1879年11月3日出生在温尼伯湖西岸一个名为阿恩斯的冰岛裔加拿大定居点,该地现属曼尼托巴省,当时是名为“新冰岛”的自洽民族领地。他的父母约翰·斯蒂芬森与英吉博格·约翰斯多蒂尔,连同四位兄姊,是1876年迁居于此的250名冰岛移民中的成员。

维尔希亚默尔是家族中首位在新大陆出生的孩子。他受洗时取名威廉·斯蒂芬森,但说冰岛语的家人始终称他维尔希亚默尔或维利。20岁时,他正式改用冰岛语形式的姓名,彰显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

维利出生次年,新冰岛遭遇毁灭性洪水、饥荒与瘟疫,斯蒂芬森家失去了两个孩子。全家随后迁往美国,在北达科他领地彭比纳县(今北达科他州)一个新建立的冰岛人社区定居。早年经历的苦难与适应过程,成为他日后研究人类极端环境生存的重要基础。

维利在学校学习英语,每年仅上学数月。他的教育主要来自父亲的教导——父亲向他传授冰岛及世界文学经典,并灌输宗教与政治领域的自由思想。约翰·斯蒂芬森是信奉进化论的“现代派”路德宗信徒,主张教会应接纳新知识。

1892年父亲去世后,维尔希亚默尔寄居在姐姐与姐夫经营的农场。青少年时期,他从事牛马放牧工作,掌握了狩猎、野外生活及寒带生存的关键技能,这些能力在其后的北极探险中展现出无可估量的价值。

教育与成长岁月

至1898年,斯蒂芬森已积攒足够资金进入北达科他大学预科部。渴望参与思想对话的他,却发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陈旧得令人失望。其自由派观点使他在大福克斯保守的冰岛社区不受欢迎——因赞赏达尔文学说并重复父亲对密苏里路德会的批评,他被寄宿家庭驱逐,兼职工作也遭解雇。

虽在大学本部较为愉快,他仍持续挑战教师权威,1902年因“表现出违抗与蔑视精神”被开除。他曾担任《大福克斯民主报》记者,甚至为抗议校方而参选州公共教育总监。次年,他入读爱荷华大学,于1903年毕业。

1900年在北达科他大学就读期间,斯蒂芬森首次接触一位论派。许多移居加拿大与美国的冰岛移民是自由派路德宗信徒,其中部分人开始自称为一位论派。冰岛一位论派为培养有前途的年轻神职人员,选中斯蒂芬森并资助他代表教派参加1900年波士顿国际自由宗教会议。

在波士顿期间,他结识了威廉·华莱士·芬恩与塞缪尔·阿特金斯·艾略特等一位论派领袖,由此获得哈佛神学院奖学金攻读一位论派神学。他接受时明确表示,将把宗教作为“人类学分支”研究,会考虑但不受限于神职工作。

1903至1904年间,斯蒂芬森在神学院学习一年。近六十年后他写道:“这一年对我未来职业方向的影响,远胜于在北达科他、爱荷华或哈佛研究生院的任何时光”。塞缪尔·麦科德·克鲁瑟斯倡导的“逆向学习”——即对既有知识保持怀疑态度——对他影响尤深。

1904年,斯蒂芬森从神学院转入皮博迪博物馆攻读人类学研究生。他写道:“从内部改革基督教的理念…作为加入一位论派神职的理由对我极具吸引力,但最终我选择了人类学,内心将其定位为人文主义人类学。”

北极考察与研究方法

1904与1905年夏季,斯蒂芬森以体质人类学家身份在冰岛研究饮食对龋齿的影响——这开启了他对营养与健康的终身兴趣。此项早期研究为其后有关人类营养与疾病预防的争议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1906年,哈佛推荐他担任英美极地考察队人类学家。当探险队未按约定在北极海岸接应时,他将此行转化为训练任务:向因纽特人拜师求学,研习语言,磨砺寒区生存技能。他决心组织以人类学为核心的自筹考察,计划完全融入因纽特文化,不携带补给,像原住民那样靠土地生存。

1907年,斯蒂芬森返回纽约,定居格林尼治村——此后四十余年间,这里成为他离开北极时的大本营。他说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赞助其与爱荷华大学同学、动物学家鲁道夫·安德森联合考察。

他们的“完全沉浸式”方法需要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日常生存,这更有利于人类学而非动物学研究。有时他们不得不食用四年陈的鲸舌、茶叶、雷鸟羽毛、雪鞋绑带,甚至已采集的自然标本。斯蒂芬森与安德森在北极持续考察四年(1908至1912年)。

1906至1918年间,斯蒂芬森三次深入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极地区,每次考察持续16个月至5年不等。他出版了约24本著作及400余篇考察见闻文章。其人类学研究特别聚焦因纽特宗教与文化,被公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法”的先驱。

1913至1918年,斯蒂芬森与安德森作为联合领队重返北极,开展加拿大北极考察。这项复杂行动涉及15名科学家、三艘船舶及船员,但因内部纷争与对斯蒂芬森领导力的质疑而举步维艰。1914年,考察船“卡卢克号”沉没,造成11人遇难及幸存者的巨大苦难——斯蒂芬森因当时外出狩猎而幸免于难。

个人关系与家庭

首次考察期间,尽管已与波士顿求学时相识的年轻女子订婚,斯蒂芬森仍与名为范妮·潘尼加布卢克的因纽特女子建立亲密关系。他的日记显示,这位被他称作“潘”的女子对其人类学研究的成功与物理生存至关重要,但他在公开著作中几乎未曾提及。

他们的儿子亚历克斯·斯蒂芬森生于1910年。斯蒂芬森的因纽特家庭身份始终模糊。他从未公开承认亚历克斯是其子,但提供了经济支持。斯蒂芬森的因纽特后裔认为二人存在婚姻关系,并指出直到1940年潘去世后,斯蒂芬森才再婚。1915年为潘与亚历克斯施洗的圣公会传教士在记录中明确将其列为斯蒂芬森的妻儿。

1915年,斯蒂芬森与潘和亚历克斯团聚,余下考察期全家共同生活。期间他与儿子建立深厚感情,教授其英语读写,曾考虑带亚历克斯离开北极。1920年代,他根据对亚历克斯的记忆合著了系列儿童读物, notably 《卡克,铜地因纽特男孩》(1924),讲述因纽特少年与探险家的情谊。

1939年,斯蒂芬森帮助歌手、演员、雕塑家兼摄影师的伊芙琳·施瓦茨·贝尔德获得纽约世博会冰岛展馆布展工作,后聘其为研究馆员。虽缺乏正规教育,她最终自成极地专家并出版三部相关著作。1941年,61岁的他与28岁的伊芙琳成婚。尽管年龄悬殊,婚姻生活十分美满。

营养与健康理论

基于北极考察中对因纽特健康状况的观察,斯蒂芬森提出了革命性营养理论。他注意到传统因纽特社群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模式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与牙齿问题极少发生,健康状况极佳——这与当时主流营养学观点截然相反。

1927至1928年间,在医疗监护下,他与一位北极旅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纯肉食饮水实验,验证全肉饮食的可行性与健康效益。这项争议性实验挑战了传统营养指南,引发科学界高度重视。

1955年起,他践行自称为“石器时代”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肉食为主饮食,并称此方式助其保持晚年健康。他著有《非单靠面包》(1946)与《癌症:文明之病?》(1960)两本营养学著作,主张许多现代疾病与饮食模式的传统化变革存在关联。

斯蒂芬森认为营养学家推广均衡膳食概念存在谬误。其经验与研究使他确信高脂肪肉食对特定代谢状况的益处。他在《谬误标准化》(1927)与《谬误探险录》(1936)中系统阐述这些观点,以讽喻笔法记载了人类为迎合健康营养先入之见而篡改事实的诸多案例。

他的营养理论尽管在其生前颇具争议,但近年来随着生酮饮食和旧石器时代饮食的流行而重新受到关注。现代研究开始验证他关于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代谢效应的一些观察,尤其对某些患者群体而言。

主要贡献与遗产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作为自封的“北方大使”,斯蒂芬森就北极的重要性进行演讲,并撰写了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友好的北极》(1921年)和《帝国的北进历程》(1922年)。他的讯息略显矛盾:既倡导传统的因纽特人生活方式,又敦促政府和企业开发利用北极的经济与战略潜力。

他将北极视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一个中心,世界其他大洋和大陆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这里辐射出去。”他声称北极是一个“友好”的环境,对任何以智慧接近它的人都不构成威胁,这一主张深深冒犯了曾遭受巨大苦难的加拿大北极探险队幸存者。

自1913年恢复加拿大公民身份后,斯蒂芬森在20世纪20年代初试图激发加拿大人民和政府对其北方资源的兴趣。1919至1920年间,他任职于一个关于北方发展的议会委员会,并前往英国推动进一步探险以确立对北极群岛的主权。

当政府迟迟未将其想法付诸实践时,他自行行动,结果灾难性。一项养殖麝牛以获取羊毛的计划无果而终;在巴芬岛饲养驯鹿的冒险以破产告终;而一次私人探险试图在西伯利亚海岸外的弗兰格尔岛殖民,导致数人死亡,并引发了涉及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国际事件。

在20世纪20年代的巡回讲座中,斯蒂芬森开始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书籍和手稿。到1930年,收藏已达10,000件,从一个爱好发展为“半公共机构”。他租下第二套公寓存放收藏,并聘请图书管理员进行编目和回答研究问题。

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经由拉布拉多、格陵兰和冰岛机场的“大圆”航线提供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航空服务提供咨询。从1935年开始,美国政府委托斯蒂芬森及其团队编制北极信息书目、为陆军编写北极生存手册,并为空军撰写关于阿拉斯加状况的报告。

晚年与最后岁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蒂芬森为美国军方设立了一个北极研究中心,就阿拉斯加公路和加拿大向阿拉斯加供油提供咨询,勘察了魁北克和拉布拉多的气象站,撰写了一本关于北极航行的书,培训适应冬季和山地条件的人员,并前往阿留申群岛对空军行动进行实地考察。

战后,他受海军研究办公室委托编制20卷的《北极百科全书》。1949年,项目未完成,海军取消了合同,迫使他解雇大部分员工。未给出解释,但斯蒂芬森认为,在冷战期间,政府对于资助一个需要与苏联合作、使用俄语资料并雇用俄语翻译的项目感到不安。

1951年,斯蒂芬森将他的图书馆迁至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的达特茅斯学院。次年,一位达特茅斯校友为学院购得了斯蒂芬森收藏。斯蒂芬森夫妇定居汉诺威,伊芙琳受聘为斯蒂芬森收藏的图书管理员。年过七旬的斯蒂芬森担任荣誉退休教授,从事写作、讲座,并担任北方研究中心学生的导师。

抵达新罕布什尔后不久,斯蒂芬森夫妇受到该州总检察长关于其共产主义同情心的质询。在其自传中,斯蒂芬森将此次调查描述为无足轻重,尽管他长期以来同情共产主义和苏联。自与因纽特人共处及在哈佛神学院学习期间,他就被公共所有的理想所吸引,他说“在那里,他们视耶稣为共产主义者”。

斯蒂芬森于1952年遭受轻度中风,1958年再次中风更为严重。第二次中风后,伊芙琳接管了他的教学职责,不过他继续指导学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撰写了自传《发现》(1964年),以对宗教的思考作结。

他将哈佛神学院的一年时光归功于给予他理解因纽特人宗教所需的工具,并向他表明,他可以在不成为无神论者的情况下超越对上帝的幼稚想法。成年后,他自认为不可知论者:“我更愿意认为不可知论是唯一谦逊的信仰。”尽管在学生时代后不常去教堂,他仍依附于美国一位论派协会。

斯蒂芬森在完成自传后不久因中风去世。一度,他仅被铭记为极地探险英雄时代的最后残余,但近年来,他作为跨学科、国际性极地研究方法的先驱而受到尊崇。

1989年在达特茅斯学院设立的北极研究所,采用《帝国的北进历程》中的一句话作为其座右铭:“没有北方的界限能阻止生产性企业前进,直到北方与北方在北极的对岸相遇。”该研究所提供斯蒂芬森奖学金以支持在北极的实地工作。1998年,斯蒂芬森北极研究所在冰岛阿库雷里成立。

来源信息

原文标题:Vilhjalmur Stefansson
作者:Vilhjalmur Stefansson
附加内容:Vilhjalmur Stefansson的遗产,由Gísli Pálsson撰写
出版详情:斯蒂芬森北极研究所
注:这篇患者友好型文章基于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和历史文献,关于Vilhjalmur Stefansson的生平及其对人类学、探险和营养科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