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心脏超声检查。3

心脏瓣膜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心脏超声检查。3

Can we help?

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顶尖专家Francesco Maisano医学博士强调了CT、MRI和超声心动图等先进心脏成像技术对于规划复杂心脏瓣膜治疗的关键作用。他详细阐述了从单一模式诊疗向精密多模式诊断策略的转变,这一策略能够实现个性化手术规划、操作模拟,并显著改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及三尖瓣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脏瓣膜病治疗规划中的先进心脏影像技术

章节导航

多模态影像革命

Francesco Maisano博士指出,诊断影像技术的创新与心脏病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正同步推进。他向Anton Titov博士解释道,现代心脏诊疗依赖于整合性多模态影像方法。这一策略不仅对规划复杂的心脏瓣膜和冠状动脉治疗至关重要,还能实时指导手术操作——无论是开胸手术还是经皮导管介入治疗。

传统以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为主导的诊断模式正在转变。如今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两到三种不同的影像检查,以确立精准的治疗指征并制定最优策略。这种全面评估使医生能够为血管内手术筛选合适的器械,并能精细规划最复杂的开胸手术方案。

心脏CT成为标准实践

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成为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规划的标准手段。Francesco Maisano博士表示,在他的临床实践中,所有拟接受手术的患者均需进行心脏CT检查。他将此称为"一站式服务平台",可提供包括详细冠状动脉解剖、入路路径和钙化程度等关键信息。

除主要用途外,心脏CT常能意外发现需要医疗关注的病变,如肿瘤。这使其成为所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必备检查。CT数据对回答关键临床问题不可或缺,例如确定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在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之间做出选择。

超声心动图的核心诊断地位

尽管先进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仍是心脏病初诊和筛查的主要手段。Francesco Maisano博士指出,因其操作简便、普及率高和床旁实施能力,超声心动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首诊工具,它能提供心脏瓣膜和腔室的关键功能与解剖数据。

该技术持续演进,通过整合三维成像和预测算法逐年提升精度。对于某些手术,超声心动图可提供全部必要数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二尖瓣介入治疗的术中引导方面尤为重要,能提供决定手术成败的实时影像。

心脏MRI的新兴角色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正逐渐成为心脏病学领域强大的功能性诊断工具。Francesco Maisano博士向Anton Titov博士解释道,心脏MRI在确定治疗时机和明确适应症方面价值显著,尤其适用于复杂心力衰竭患者。其评估心内血流和流体动力学的能力,代表了心脏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新前沿。

虽然这类血流动力学数据的临床应用仍在探索中,但Francesco Maisano博士相信其将成为未来心脏治疗规划的基础。对于表现为低流量低梯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功能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等复杂病情的患者,心脏MRI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情况需要超越基本解剖结构的精密功能评估。

手术特异性影像路径

每种心脏病变都需要量身定制的多模态影像方案,以解答特定临床问题。Francesco Maisano博士以二尖瓣和三尖瓣手术为例说明:虽然两者都是房室瓣,但它们的影像方案显著不同——三尖瓣CT扫描需采用特殊采集时相以捕捉右心腔的造影剂。

术中引导方式也各不相同。虽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非常适合二尖瓣手术,但其在三尖瓣评估中效果有限,这促使医生探索心内超声心动图等替代方案。对于单纯主动脉瓣狭窄,诊断路径相对简单,通常仅需超声心动图和CT检查。而心力衰竭手术或复杂瓣膜病介入治疗的规划,则需要更全面的功能数据采集。

模拟与预测的未来前景

心脏诊断影像领域正朝着预测性模拟方向发展,使规划阶段变得与手术本身同等重要。Francesco Maisano博士描述了医生如何利用模拟器演练复杂手术,并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预测植入物对心脏生理的影响。

这项技术可预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的血流动力学、TAVI术后钙化分布,或瓣周漏、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风险。Maisano博士告诉Anton Titov博士,有限元模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正在减少心脏诊疗中的随机性。该领域越来越注重精细规划、标准化操作,最终通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方案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完整对话实录

Anton Titov博士: 心脏瓣膜和冠状动脉治疗手术非常复杂。开胸手术和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有时需要联合进行。必须为每位心脏病患者选择并调整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使用哪些诊断影像技术来规划心脏瓣膜治疗?

Francesco Maisano博士: 首先,诊断影像在新型心脏病治疗方法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新技术和新器械的研发。诊断影像与治疗创新始终并行发展。一方面,我们在可植入器械方面不断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诊断影像领域持续推动技术革新。

诊断影像不仅对心脏病治疗规划至关重要,对治疗操作的实施也必不可少。血管内结构性介入治疗是在诊断影像引导下完成的。

就规划而言,我们认识到在当今的结构性介入治疗中,术前诊断影像被大量使用。具体来说,我们广泛采用CT扫描。心脏CT正在成为标准实践。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心脏CT不仅是心脏血管内手术的标准,也是心脏开胸手术的常规检查。

我治疗的每位患者都需要进行心脏CT扫描,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它是获取全面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包括冠状动脉入路、解剖结构、钙化程度等所有关键数据。其次,心脏CT扫描在相当比例的患者中能发现意外病变——有时甚至会检测出需要医疗关注的肿瘤或其他问题。

总体而言,心脏CT扫描已成为每位需要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必要步骤。但显然,我们决策的主要依据仍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这一诊断技术至今保持重要地位。超声心动图是心脏病诊断和筛查的第一步。

超声心动图操作简便,普及率高,可床旁实施。它正变得越来越精密,每年都有三维技术和各种预测算法涌现。

心脏MRI也正在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技术。它是一种功能性诊断工具,也可用于确定最佳治疗时机和适应症。

总体来看,我们正从传统的以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为主导的心脏病诊断模式,转向更整合的多模态诊断影像方法。我们让患者接受两到三种不同的影像检查来确定治疗指征。

我们制定策略,在心脏血管内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即使在开胸手术中,我们也使用多模态诊断影像来规划手术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拥有手术模拟器。我们正在模拟植入物对心脏的影响。有些模拟器允许医生在复杂心脏手术前进行演练。

心脏诊断影像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领域。它正变得与心脏手术本身同等重要。因为通过现代诊断影像,我们确实能够预测这些心脏治疗手术的结果。

下一步将是应用有限元模型等技术来预测植入物对心脏生理和结构的影响。想象一下,现在可以预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或者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特定病变处的效果。

可以预测TAVI植入后钙化的分布情况,预测是否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瓣周漏。所有这些都能通过当前的诊断影像技术进行模拟。

这些技术正日益普及。这意味着我们的专业正逐渐减少即兴操作,越来越注重规划、标准化,并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这就是真正的个性化医疗——为所有结构性心脏治疗措施量身定制的医疗模式。

Anton Titov博士: 这确实非常重要!显然,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是继超声心动图(经胸与经食管)之后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助于规划心脏治疗程序。对于接受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介入治疗的患者,与接受心力衰竭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患者相比,诊断检查是否存在特定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群体,您是否采用特定的程序规划路径?

Francesco Maisano博士: 每种疾病都需要不同的多模态诊断影像组合,这取决于需要解答的临床问题。以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患者为例,这两种瓣膜看似相似,都是房室瓣。

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二尖瓣的CT扫描协议与三尖瓣不同。图像采集时机有差异,因为需要捕捉右心腔中的造影剂。如果要进行三尖瓣CT扫描,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右心导管检查评估右心功能。

右心导管检查很少用于二尖瓣介入治疗。例如,术中引导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完成,这对我的工作非常理想。但对于三尖瓣评估,其效果就有限了。我们仍在使用的过程中寻找替代方案。

我们正在探索心腔内超声心动图等替代方法,因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此特定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计划进行的心脏治疗程序。

有些治疗程序完全基于超声心动图数据,而另一些则更依赖透视检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使用融合成像技术。对于心脏介入前的诊断阶段,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要解答的临床问题。

以即将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或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为例。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回答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主动脉瓣狭窄是否严重?其次是如何选择——外科手术还是TAVI?

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扫描来解答。快速回答这两个关键问题,就能解决治疗决策所需的99%的疑问。然后可以通过CT扫描等多种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状况。最终并不需要那么多诊断影像步骤。

如果需要结构性手术干预的心力衰竭患者,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患者可能伴有三尖瓣反流、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低流量或低梯度等情况。此时诊断路径更为复杂。

需要更多的诊断检查和功能数据。在这一领域,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尚未完全确立地位,但其重要性正在提升。我认为我们正在学习如何应用心脏MRI。如今,心脏MRI也专注于心腔内流体流动和流体动力学,这是一个新兴领域。

我们能看到这些血流信息,但尚不清楚如何应用这些数据。我们能观察血流在心腔内的运动方式,病理状态如何影响这些流动动力学,但尚未掌握具体的临床应用方法。我确信这将成为我们规划心脏治疗程序所需的基础信息之一。